透过《裴氏家谱》探寻“中华宰相村”的文化密码
《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5月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习近平同志上述讲话,并不是直接赞扬“初唐名臣”裴矩,而是借用裴矩事隋事唐前后为官态度之变化,意在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敢于听真话纳诤言;但查阅史料发现,习近平同志提到的“初唐名臣”裴矩,历史上也是一名贤臣、能臣、廉臣。
据《裴氏世谱》记载,裴矩(547年-627年),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裴氏西眷第十一世。隋唐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地理学家。一生中曾平定岭南,讨伐突厥,经略西域,随征辽东,总领北蕃,从幸江都,后辗转归唐,以年近八十之高龄,晚年拜相,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深受太宗推崇。
作为一名臣属,裴矩文治武功辅佐君王,却从不居功贪贿。据《隋书》记载: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发兵征讨高句丽,裴矩兼领武贲郎将,随军出征。大业九年(613年),裴矩再次随征高句丽。当时,杨玄感叛乱,兵部侍郎斛斯政叛逃高句丽。裴矩兼掌军中事务,进位右光禄大夫。“于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唯矩守常,无赃秽之响,以是为世所称。”
乱世之中,众臣纷纷变节失态,贪赃纳贿,唯独裴矩凛凛浩然,清慎不污,难怪以刚直不阿直言敢谏而闻名于世的一代名相魏徵,在《隋书》中也对裴矩大加赞扬:“裴矩学涉经史,颇有干局,至于恪勤匪懈,夙夜在公,求诸古人,殆未之有。与闻政事,多历岁年,虽处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美矣。”
习近平同志讲话中提到的“初唐名臣”裴矩,无论在一代名相魏徵眼中是如何地“美矣”,也只是裴氏家族灿若星河的名卿贤相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发祥于山西闻喜礼元镇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声名显赫的名门巨族之一。裴氏家族自秦汉魏晋,历六代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千余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茂郁如林,代有伟人。据史册记载仅宰相就有59人,大将军5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都堪称凤毛麟角。
1958年,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毛主席率领与会代表游览武侯祠,观看唐朝宰相裴度撰写的诸葛武侯祠堂的碑文时,对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说:“你在山西当父母官,可知道裴度是谁?裴度是你治下的闻喜县人。闻喜县是中国历史上出宰相最多的县,出自闻喜的宰相多是裴氏家族。裴氏家族千年荣显,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族。”
1963年,国务院派人到山西闻喜考察棉花种植经验,周恩来总理特地叮嘱科技人员一定要到“宰相村”看一看,并说《裴氏家训》虽然训在一家,但功在天下。
胡耀邦同志在一次会议上也曾说过,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不能不研究“南林北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
2016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闻喜裴柏村调研时指出,裴氏家风家训对于我们新时期加强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
2017年6月上旬,本刊记者特意来到山西闻喜裴柏村采访调研,试图透过《裴氏家谱》探寻这个被毛主席称为“千年荣显”的中华宰相村的文化密码。
千年荣显
裴柏村坐落在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西南一公里处,三面翠岭围抱,四周绿树环绕。这里没有想象中历史上豪门望族的深宅大院和亭台轩榭,表面上看,只是山西晋南地区一个普通村落而已:全村房不过数百,人不足千口,裴姓人口也仅占其半;然而,这里却是裴氏家族的根脉所在地,是当今海内外裴氏一门公认的发源地。
接待我们此行调研采访的,是裴氏第七十八世后裔、河东裴氏研究会副会长裴建民。
刚过不惑之年的裴建民,身份就是裴柏村一个普通农民,学历也仅为高中毕业;但讲起裴氏,从起源到发迹,从人物到典故,从诗文到辞赋,从远古到现代,从历史背景到史料典籍,从根深叶茂到开枝散叶,他都娓娓道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要言不烦。二十多年的学习、钻研、探究和积累,他已俨然成为一名乡村里的历史文化学者、裴氏文化研究专家、全国各地裴氏续修族谱的指导老师。2016年11月17日王岐山同志在闻喜裴柏村考察调研时,在裴晋公祠里讲解的,就是裴建民这位“农民讲解员”。
历史的烟云滚滚而去。如今裴氏家族在裴柏村留下的有形遗存,也只有这座巍峨矗立于村东北的裴晋公祠了。裴晋公祠创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其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现存的祠堂,是在明嘉靖二年(1523年)重建基础上维修的。所祀祠主晋公裴度,唐河东闻喜人,裴氏东眷第十八世,为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重臣,一生出将入相,清正廉明,功绩卓著,爵封晋国公。特别是在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中,他立场坚定,气吞山河,力挽狂澜,使唐王朝又一度取得统一,出现“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
在裴晋公祠的裴氏碑苑,现存北周《裴鸿碑》、唐贞观十一年《益州总管司马裴君碑》、唐玄宗李隆基御笔亲书《裴光庭碑》、被誉为“三绝碑”的《唐平淮西碑》(此碑记述“中兴贤相”裴度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故称“三绝碑”)、金大定十一年《裴氏相公家谱之碑》以及明清时期的重修碑和家谱碑等。
在裴晋公祠两厢的裴氏名人纪念馆,裴建民向我们介绍:
闻喜裴氏,考其谱系源流,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 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因此,裴陵被尊为裴氏先祖。
裴陵第十五世后裔裴晔,在东汉顺帝时任并州刺史、度辽将军。公元126年,他来到闻喜的凤凰塬,见这里山环水抱,柏林葱郁,就将全家搬迁至此,并以裴姓为首,以柏树为名,将村子命名为裴柏村。
至此,裴氏一族发端河东闻喜,后开枝散叶为裴氏东眷、裴氏西眷和裴氏中眷,公侯一门,将相接武,冠裳不绝,千年显荣。
据《裴氏世谱》记载,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佗、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有唐一代289年,裴家先后有34人入朝为相,32人出则为将,实在世所称奇,难怪时有“无裴不成唐”的说法。
而且,翻开裴氏族谱,裴氏家族并不只出官僚,裴氏一门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历法学家、法律学家、天文学家、地图学家、医学家、画家、书法家、音乐家等,也都青史留名,彪炳千秋。
从裴氏族谱中还可以发现,在裴氏鼎盛时期的唐朝,与裴氏有姻亲关系的,既有皇亲贵胄、达官显贵,也有文豪巨匠、儒雅名流:唐初,开国功臣裴寂一女嫁为高祖太子妃,一女嫁给唐赵王为妃;唐中宗的孝敬皇后,为裴家之女;唐玄宗的女儿中,有12人嫁入了裴家。裴度的妻子韩琼英,有个弟弟叫韩愈;裴冕有个孙女婿,是杜枚;裴迪有个妹妹,嫁于王维;裴氏有个外甥,名为王勃;元稹的原配夫人过世后,继任妻子名叫裴柔之;柳宗元有个姐姐,也嫁给了裴氏……
“文化密码”
裴氏一族千年荣显背后的“文化密码”究竟是什么?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给出的答案是:联姻、世袭、自强不息。
然而,很多裴氏后裔和裴氏文化研究专家则认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茂郁如林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优良家风的代代传承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基因,才是裴氏家族千年荣显的文化密码。
裴氏第七十八世后裔、河东裴氏研究会副会长裴建民,将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概括为:“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
1947年出生于山西闻喜县的山西大学教授杨西江,40载孜孜以求潜心研究裴氏文化,为收集资料几乎跑遍全国各地,是裴氏文化研究方面的著名专家。他认为,《裴氏家训》虽然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究其本源,万变不离其宗,都始终遵循了“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基,节俭为持家之道,清廉为做官之本”的信条,堪称千古家训的范本。
杨西江介绍说,北朝名臣裴良(475—535年),为裴氏中眷第九世,奉公之余着手整理祖上口传遗训,为家族制定《宗制》10卷,尽管没有使用“家训”一词,但实质上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家训,比目前公认的“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还早许多年。
时至今日,裴氏后裔几乎遍布全国,人数约为百十万,虽然谈不上是大姓,但这些年来,杨西江在全国各地收集到的《裴氏家训》《裴氏家规》《裴氏家戒》《裴氏家法》就有45种之多,有二十多万个家庭收藏了各种版本的《裴氏家训》,这在百家姓的大姓之中,也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裴氏家族无论开枝散叶走向中华大地任何一个角落,也无论社会历史如何风诡云谲地变幻莫测,重视家训家戒家教家风,裴氏族人则是一脉相承代代习传的。
历经漫长的历史沿革和传承实践,裴氏家规家训也在不断革故鼎新,注入新的理念和价值观。现存的河东裴氏家规,是清末民初最终修订的,有两部分组成,从正反两方面规定了族人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河东裴氏家训》12条,即: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敦睦邻里,立身谨厚,居家勤俭,严教子孙,读书明德,淳厚戚朋,慎重言语,讲求公德。
《河东裴氏家戒》10条,即:毋忤尊亲,毋辱祖先,毋重男轻女,毋事赌博,毋为盗窃,毋贪色淫,毋吸烟毒,毋酗酒好斗,毋忘本崇洋,毋入帮派。
杨西江告诉我们,裴氏家族注重家风家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家藏世守,重在践履。每年春节祭祖完毕,族中除幼童以外的所有男姓,都要在祠堂里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全文背诵家训家戒,并汇报检讨自己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是否有违祖训族规,表现不良的还要当面受到责难、甚至处罚。
一代代践行严格的家教,一辈辈传承优良的家风,也许正是裴氏家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千年荣显的“文化密码”。
满门清风
千年荣显,卿相一堂,上苍何庇,裴氏辈出贤俊子;
四海独奇,冠裳百代,天道无私,勋光常照裕德门。
这是十年前闻喜县委县政府举办的“中华宰相村”海内外征联大赛中的一幅三等奖获奖作品。此联初读平淡无奇,但细细咀嚼品味,却感意蕴深远,特别是“勋光常照裕德门”一句,向人们揭示了“裴氏辈出贤俊子”的深层原因和精神境界,那就是兴德守训,清正廉洁,德配所享。
在“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封建时代,无论君主是明是昏,制度是儒是法,国家是贫是富,形势是战是和,贤臣廉吏都是社会推崇和君王恩遇的官员典范。因此,裴氏家族兴隆不衰、英才代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为官清正,廉洁自律。
谈起裴家的贤臣廉吏,杨西江教授和裴建民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本文据其所述,史海探微,概其精萃,略述一二:
裴潜“胡床挂柱”。裴潜,河东闻喜人,裴氏第十七世,三国魏明帝时出任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三国志·裴潜传》记载,裴潜“折节仕进,虽多所更历,清省恪然。每之官,不将(带)妻子。妻子贫乏,织藜麻以自供。又潜为兖州时,尝作一胡床,及其去也,留以挂柱。”裴潜仕宦辗转,从不带妻,家中贫乏,妻织麻自供。卸任兖州刺史时,尽管那时根本没有“离任审计”一说,但他连自制的一张胡床(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也叫交椅,由胡地传入,故名胡床)都不带走,而是挂在柱子上,留下任使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给他的评价是:“裴潜平恒贞干,皆一世之美士也。”而唐朝“诗仙”李白则在诗中发出这样的咏叹:“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裴宪“因廉避祸”。裴宪,河东闻喜人,裴氏西眷第三世,晋咸康年间,官至光禄大夫、司徒、太傅。《晋书·裴宪传》记载:十六国时期,公元314年,称霸北方的石勒攻破幽州后,晋朝的旧臣莫不谢罪军门,“贡赂交错”,唯有前尚书裴宪、从事中郎荀绰“恬然私室”独不至,甘愿就戮。后来石勒没收后晋官僚家私,均是“赀至巨万”,惟裴宪与荀绰“家有书百余帙,盐米各十数斛而已”。石勒素闻二人贤名,谓其长史曰:“名不虚也。吾不喜得幽州,喜获二子。”遂任裴宪为从事中郎,后又署太中大夫,迁司徒。
“独立使君”裴侠。裴侠,河东解州人,裴氏西眷第十世,历仕西魏河北郡守、北周骠骑大将军、民部中大夫等职,一生为政清廉。《周书·裴侠传》记载,他在任河北郡守时,“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侠尝与诸牧守俱谒太祖。太祖命侠别立,谓诸牧守曰:‘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今众中有如侠者,可与之俱立。’众皆默然,无敢应者。太祖乃厚赐侠,朝野叹服,号为独立君。从弟伯凤、世彦,时并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进,须身名并裕。清苦若此,竟欲何为?’侠曰:‘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况我大宗,世济其美,故能:存,见称于朝廷;没,流芳于典策。今吾幸以凡庸,滥蒙殊遇,固其穷困,非慕名也。志在自修,惧有辱先也。反被嗤笑,知复何言。’伯凤等惭而退。”裴侠还为九世伯祖裴潜作《贞侯潜传》,传中附上裴氏宗室中有清名廉政者,欲使后来者学习和仿效,也以先人的作为激励自己,并定下“凡贪官污吏者,死后禁入祖茔”之严训。
裴宽“不食鹿脯”。裴宽,河东闻喜人,裴氏西眷第十五世,中唐名士,历官御史中丞、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一生居官清廉,刚正不阿,为民请命,不徇私情,政绩卓著。《新唐书·裴宽传》记载:他任润州参军时,一日在后圃掘地埋东西,被刺史韦诜看见。韦诜派人去问,他说:“我一向不接受别人送的东西。刚才有人送鹿给我,放下就走。我不敢自欺,只好把它埋掉。”韦诜很赏识他的清廉,就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后人将此典故编入《二十四廉》“裴宽瘗鹿”,代指为官清廉。唐玄宗特赐裴宽紫金鱼袋,并亲笔书写:“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
“太平宰相”裴坦。裴坦,河东闻喜人,裴氏西眷第二十二世,唐僖宗时宰相。为人清廉俭约,恪守家法。其长子娶同朝为官的杨收之女为妻,杨收喜爱奢华,女儿嫁妆又多又华丽,“斋具多饰金玉”,裴坦十分气愤,命令立即撤去,并说:“乱我家法,殃吾家矣。”杨收后来果然因贪贿而身败名裂,裴坦则因清廉被世人称为 “太平宰相”。
谱牒传奇
不少专家认为,裴氏家族辉映古今数千年,裴氏谱牒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裴氏谱牒特别是裴氏私谱,仅靠历代官史和各地方志,裴氏家训家规家风的传承和裴氏文化的传播弘扬,将大为逊色。
历史上裴姓家族编撰谱牒的活动由来已久。他们除了在官修谱牒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还修撰了许多裴姓的私谱。最早的记载是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传》4卷,裴子野撰《续裴氏家传》2卷。唐户部尚书裴守真编有《裴氏家牒》20卷。宋、元以后,海内各家族修谱牒蔚然成风,散居各地的裴姓氏族也纷纷修谱,以敬宗睦族,维系家族的发展。
清嘉庆十年版《裴氏世谱》,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系统的一部裴氏族谱,裴氏族人格外珍爱,学术界也备加推崇。
在裴晋公祠的裴氏名人纪念馆,裴建民向我们讲述了这套裴氏祖孙三代呕心沥血80多年才最终完成的《裴氏世谱》的传奇经历:
裴 度(1667-1740),字晋武,裴氏家族第六十二世,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左都御史。他为官期间,深感族谱重要,故参照原流传的《裴氏谱牒》旧本,多方搜集资料,续新补漏,纂成《裴氏世谱》12卷。然而由于宦海沉浮,迁徙不定,书稿虽成,藏于家中20余年,至死未能付印。其子裴宗锡(1711-1779),字午桥,历官右督察御史、直隶按察使、山东青州与济南知府等职。他继承父志,对先父留下的遗稿又几经勘定增补,终于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版开工,次年告成。但谱版刻成不久,未及付印,因公事牵连,劫难临身,家资入官。且由于几经转徙逃难,沿途所收藏的书版多所散失。总之,至死未印成书,又成憾事。裴宗锡子正文,生卒年不详,字端斋,曾任刑部郎中、中宪大夫等职。他深感父祖修谱不易,立志完成父祖遗愿,于30年后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跑遍其父流落所经之地,多方搜罗,十得八九,舟载京师贮藏,至嘉庆七年(1802),在钱塘太守的帮助下,又对其父的乾隆谱版进行重辑,在父祖的基础上,采取“已缺者补之,应续者增之,收残缀轶,择木选工”,终于在嘉庆十年(1805)问世。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裴 度、裴宗锡、裴正文祖孙三代呕心沥血,立志修谱,父死子继,子死孙承,为裴氏家族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山西太原,杨西江教授向我们讲述了这套《裴氏世谱》抗日战争期间的历险记:1938年秋,侵华日军密谋对闻喜、夏县一带进行扫荡,裴晋公祠是扫荡的重要目标之一,存放祠堂里的裴氏谱牒等文史资料危在旦夕。中共河东特委获悉情报后,连夜派两名侦察员赶往裴柏村,秘密转移裴氏谱牒等文史资料。从祠堂取出裴氏谱牒后,两名侦察员准备向夏县堆云洞转移,因途中日伪盘查严密,为防不测,就把这套《裴氏世谱》等史料藏到村民裴起祥家后院的夹墙里。后来裴起祥担心谱牒受潮,又用油布密封后,重新放进夹墙,一直严守不露,才使谱牒免遭厄运,幸存于今。不幸的是,两名侦察员返回途中与日伪遭遇,壮烈牺牲。
古人不仅珍视宗谱,而且十分重视修谱。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曾说:“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一般而言,宗谱要“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自嘉庆十年版(1805)《裴氏世谱》问世以来,两个世纪过去了,因种种原因,再未统修裴氏宗谱,不少裴氏支谱也已60多年没有纂修。
1948年出生于江西省贵溪市一个乡村中医世家的裴新生,是裴氏第八十五代后裔。一生打拚、历经坎坷的他,在自己不惑之年的1989年,北漂京城,随着社会谱牒文化的复苏,注册成立“北京史志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他谱牒文化研究和编纂的生涯。
后来机缘巧合,他接触了裴氏文化,研读了裴氏世谱,拜访了裴氏故里裴柏村,于2005年联合裴柏村的裴氏后裔裴建民,发起统修《中华裴氏宗谱》的倡议。
裴氏历史纵跨两千余年,近代两百多年未续新谱,要追踪溯源,理顺脉胳,普查后裔,辑录新人,困难可想而知。在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广大裴氏宗亲的热心支持下,以裴新生、裴建民等为主要代表的统修中华裴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经过10多年呕心沥血地研究、斟酌、收集、考证、勘误、补充、校对等艰辛努力,终于在2016年完成数百万字的《中华裴氏宗谱》第十二终审稿。尽管此稿还不是最终审定稿,但距离完成这一历史久远、内容浩瀚、规模宏大的裴氏文化工程,已经为期不远了。
“不愿姓裴”
对族人晚辈的劝诫激励,是家谱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嘉庆十年版《裴氏世谱》中,绘制有“裴氏祖庙”图,祖庙门口立有“气壮山河”“忠孚华厦”两个牌坊,牌坊里立有裴氏世系碑、宰相碑、状元碑。《裴氏世谱》中还录入了裴门功高德彰者的列传、优秀的诗赋文章、皇帝下的诏命、历代名人为裴氏写的赠答诗等。这些,都是为了激励裴门后人忠君报国,矢志成材,砥柱人间。
然而,新时代的裴门后人中,居然有人“不愿姓裴”了。
裴天民是辽宁阜新教师进修学校的一名员工。2006年秋季的一天,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孙子放学回家,十分认真地向裴天民提出:“爷爷,我不想姓裴了!”爷爷问他原因,他委屈地回答:“同学们都说姓裴不好听。”裴天民很是惊讶,但一时也无言以对。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报纸上得知“裴氏家族”祖籍在山西省闻喜县的裴柏村,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华宰相村”,就和老伴利用国庆假期,带着小孙子来到河东裴氏故里。裴建民带着他们祭拜了祖先,参观了裴氏名人馆,为他们详细讲解了《裴氏世谱》里那些文臣武将先祖们精忠报国的生动故事,祖孙三人喜不自禁,赞不绝口。回家的火车上,小孙子对裴建民送的《裴氏春秋》等书籍爱不释手,逐页翻阅。到家后,他骄傲地考问他爸爸:“你知道我们老裴家出过多少个宰相、多少个大将军吗?”当爷爷问他还愿不愿意姓裴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当然姓裴了!长大了我也要当大将军!”
惠风和畅
道德传千古,家风抵万金。
近年来,运城市充分发挥裴氏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坚持以弘扬裴氏家族家风家训为统领,在推动裴氏家规家训和裴氏文化的群众化、通俗化、趣味化上下功夫,先后组织拍摄了《家训润无声,家戒醒后人》等专题片,深入开展了“家规家训在运城”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全社会养成良好文明风尚,收到很好社会效果。
闻喜县委县政府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打造裴氏文化品牌与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传优秀家风,促廉洁从政”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开展“学宰相家训,用文化兴家”家风家教系列文化活动;在中小学将精心编写的通俗易懂的《裴氏家规》《裴氏人物》《裴氏诗文》《裴氏故事》等口袋书纳入品德教育课程;还专门成立县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河东闻喜裴氏研究会”,对裴氏文化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对进一步传承弘扬裴氏文化提供支撑。
近年来,闻喜县有关部门和闻喜县诗联学会还两次举办“中华宰相村”海内外征联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数千名楹联爱好者的上万幅裴氏文化楹联,现辑录第一次征联大赛两幅一等奖作品,与读者共赏:
一村演廿四史兴衰,自西周历魏晋,无论隋唐,薪火竞相传,几经物换星移,独把高风遗后世;
九岭开两千年鼎盛,非良将则名臣,更多彦士,川流争不息,谁可批宵决汉,尚留大任待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