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种勿绝”看裴氏家风

“吾辈当令文种勿绝”,是唐代“中兴之相”裴度的《训子令》。裴度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还是文学家。他四朝为相,中兴大唐20年;他“平淮西”之战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首恶严惩、胁从不问”的战略思想威震天下;他12岁即以“春荣夏滋,我不竞于芳时;秋冬凄冽,我不改其素质”的《颂柏赋》享誉文坛。裴度以自己的博学和阅历总结出“文种勿绝”如此精辟的《训子令》,以至代代相袭传为家风,孕育出一个举世闻名的“仕族大家”。那么,裴度《训子令》语境中的“文种”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就文明的种子。“文明”一词早在《易经·贲卦》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 意思是,以人之文德裁止于人。如同儒家所讲的“修身”,即以道德规范人的举止。“文种勿绝”也就是“修身不止”。“修身不止”既是一种修为需求,更是一种执着精神!明嘉靖二年(1523)监察御史朱寔昌拜谒裴晋公祠时,仰慕裴氏家族的隆隆人才,敬佩裴氏人物的德业文章,感怀之余,惊悟裴度《训子令》的独到见解,发现“文种勿绝”正是裴氏家族“千年荣显”的通灵玉。于是欣然命笔将《训子令》书为碑文:“吾辈当令 文种勿绝”。从此“文种勿绝”更加明确为裴氏族裔修身齐家的信念,愈发激励起裴氏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以至形成独树一帜的裴氏家风。此碑至今仍珍存于晋公祠。自明清以降,裴氏家族依然是中华名门望族。厉行裴氏家风的实践告诉人们:只有文种勿绝,才能家风永续;只有家风永续,才能人才辈岀。


       
        一、“文种勿绝”是裴氏家风本质特征
       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风,是由家规家训代代沿袭而成。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的道德思想和自强不息、扶正扬善、扶危济困、敬老爱亲的处世精神等,这些中华文明的基因,经过5000年传承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家风”植根的沃土。可以说,家风离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成为无根之草。所以,裴度以“文种勿绝”立家风,是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是家族卓越的生命之源。裴氏家风主要有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1.强学立身的文化自觉。《礼记·大学》以修身立志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及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强调人的修身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探究真理而获得知识,培养品行,完善人性的过程。那种动摇修身之本而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河东裴氏族训》开宗明义就提出了“强学为立身之本”,作为该家族的文化觉醒和文化担当。
《裴氏家训·严教子孙》指出:家庭教育,立人丕基。诲尔谆谆,性乃不移。谨信泛爱,重道尊师。传子一经,金玉薄之。接着又讲: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协和宗族、敦睦邻里、立身谨厚,淳厚戚明、慎重言语、讲求公德等等。其中不仅强调忠孝仁义的道德要求,而且秉持积极入世的行为规范。
        2.敬宗睦亲的伦理操守。伦理操守是“齐家”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礼记·大学》指出: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意思是说,一个家族仁爱相亲,整个国家都会兴起仁爱之风;一个家族互相谦让,整个国家都会兴起谦让之风。足见,在“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下,“家”不仅是“国”的细胞,而且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存亡,是国之基石。因此《裴氏家训·协和睦族》篇说:慎终追远,木本水源。生事死葬,祭祀礼存。立志向善,做贤子孙。贻谋燕翼,勿忘祖恩。曰宗曰族,一脉相传。勿事纷争,和谐齐贤。尊卑长幼,伦理秩然。远近亲疏,裕后光前。时至今日,裴氏家族已发展到八十多代,遍布世界各地,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天下无二裴”。表现了强烈的敬宗心和归属感,正因为他们敬奉祖宗,不忘先德,向先贤看齐,并不断引导后人光大前人的业绩,所以该家族成员代代贤孝,团结如初,成为世人称颂的道德望族。
       3.推诚为先的入世态度。《裴氏族训》提出了“推诚为应物之先”的信条,堪称是家训之纲。《大学·经文》指出:“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意思是:只有探究到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才能得真知,有了丰富的知识,才能使意念诚实,有了诚实的意念,才能使思想端正,端正了思想,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了道德修养,才能整治好家,整治好家,才能治理好国,治理好国才能使天下太平。看来在道德发展的顺序上,“诚”是首要的。古之先贤曾子说“财富能修建、装饰房屋,道德能完善个人的修养,心胸宽才能身体安舒,所以君子一定要学会诚实。”《裴氏家训·立身谨厚》规定:谨身节用,明刋孝经。武侯谨慎,昭若日星。厚德载福,宽让能宁,谦虚自牧,喜怒无形。朋友五伦,以德辅仁。益友损灰,择游宜珍。戚党姻亲,和洽如春。岁时伏腊,晋接礼宾。就是要求子女不要自欺,不要自作聪明,不要以为在独处时做坏事别人不知道,其实周围的人都能看见你,就像能看见你的肝肺一样,任何遮掩都是没有用的。诚实随时都表现在外在的言行上。所以要求子女要以诚实的态度,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谨言慎行,认真独处。

        4.赏罚有度的齐家铁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裴氏家风儒雅高洁,裴氏家训点石成金、裴氏家戒赏罚有度。《韩非子·扬权》中论:“天有大命,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齿,说(悦)情而损精。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权不欲见,素无为也。”原意是,天有自然法则,人也有自然法则。美妙香脆的味道,甜适可口但有害身体;皮肤细嫩、牙齿洁白的美女,令人衷情但耗人精力。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遵守法度,去掉太过分的吃喝玩乐,身体才会不受损害,权势不能过分显赫,而应保持本色无为而治。《裴氏族训》明确规定:士农工商,各守一业。事君必忠敬,属官必亷慎,处乡里必平和。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留而骄,毋贫而滥,毋坏名丧节,灾已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敬之戒之,毋恕。其《族训》是非分明,赏罚有度;言辞凿凿,鞭辟入里。使子孙们既有敬畏思想,又愿自觉遵守。
以上特征,从四个维度支配、支撑裴氏家风的永续,是对“文种勿绝”训令的执着坚守。



        二、“文种勿绝”是裴氏家风的核心价值
            价值,在我国原生语系中本不这么表达,而是说“求”、“图”或“用途”之类词语。历史实践证明,人们所从事的任何活动,其所作所为无不受实践者价值取向的左右,价值向度历来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比“名”和“利”一直是不少人奔波的驱动力。家庭不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更重要的是道德的传承和发展。当人们认识到道德的价值量时,家风则以对子孙传输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促使今家庭成员道德成熟为价值追求。
       1.“文种勿绝”与传统家风文化。追溯历史,不管大家小户,大都十分重视家庭成员对家规家训的遵守和执行。因为这是每一个人身心内外成就的根基。让子孙通过“修德、讲学、改过、向善”的修为懂得做人的道理,是使人身心内外达到和谐有意义的途径。我国古代出版的《家训》有百种以上,重德修身是所有家训的核心内容。儒家讲“修身”是有“所图的”(即价值取向),《周易·系辞下》中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意即人们为人行事要有益于社会而安身,以达到对道德的推崇。个人通过道德修养,以使其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来实现“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价值。这是我国传统家风文化的核心价值。而裴度的“文种勿绝”即“修身不止”,百分之百地复制着家国一致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
 
        2.考量裴氏家风的价值取向。其《家训》12条,是裴氏子孙要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家戒》10条,是裴氏子孙不能逾越的举止禁律。总的是要求宗室成员重教守训、崇文尚武、亷洁自律、德业并举。一句话,教育子女要做“有用之人”。这里值得人们探究的是,在全国成册的100多部《家训》中,裴氏《家训》、《家戒》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版本,同是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引领下,为什么该家族能成就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以及3000多个名列史册的各方面人才,并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其间,正是“文种勿绝”的坚定信念和“为万世开太平”崇高理想激励着裴氏子孙一代一代持之以恒地执着追求,其中“勿绝”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文种勿绝”是我国“修齐治平”整体主义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



        三、重拾裴氏家风“文种勿绝”的现实意义
        在新形势下重拾“家风”,重振家风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项目之一。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典范的裴氏家风“文种勿绝”,其核心价值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1.“文种勿绝”是拯救家风文化“断裂”的一剂良药。我国现代社会以来,传统文化受到猛烈的冲击,其中家风文化是重灾区之一,甚至遭到抛弃,造成家风文化的历史性断裂。其实家风文化恰恰是传统文化之源,是民族精神之根,家风文化的丢失,意味着传统文化与国家意识的枯竭。而裴氏家风的“文种勿绝”理念正是我们复苏优秀传统文化所需要的甘露,更是拯救家风文化的一剂良药。因为“文种勿绝”的裴氏家风以其“人才辈出、德业隆盛”的辉煌,磁石般吸引着世人的眼球,它的诱惑力、穿透力至今仍可在潜移默化中感召人们,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升华。
        2.“文种勿绝”是链接家庭结构“新断裂”的纽带。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家庭格局和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多已不复存在,社会进入“小家庭“时代。与此同时,人口的高速流动也一定程度瓦解了原有的传统家庭格局,再加上现代传媒进入家庭生活,使家庭成员的感情交流淡化,各自独立空间加大,显得家庭结构极度松散。家庭结构发生的这种显著变化,使家风文化的传承链条近乎形成一种“新的断裂”。任何形式的家庭结构除了血缘关系外,更主要是靠文化作为纽带来连接的。因为,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穿透力,它可以穿越时空、穿越国界,何况家庭成员?虽然说血浓于水,但前面说过,人是有理性思维的,他的行为动力主要来源于价值认同,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如果价值取向不一致,他们的行为就不会一致,甚至还会反目为仇。在十八大以来,查出的落马官员中,一大部分都是家庭成员所为,而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成员约束不力,教育不力。其实不只不力,而是价值观的背离,致使根本不能约束。今天,我们大力倡导裴氏家风“文种勿绝”的价值取向,使家庭成员从“穷奢极欲”中摆脱,形成价值观的共同认知,是修复家庭结构新断裂的重要措施和文化纽带。
       3.“文种勿绝”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这个“根”就是“修齐治平”的价值观。裴氏的“文种勿绝”说白了就是对“修齐治平”不懈的价值追求。所谓“修齐治平”,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差序格局,以家庭为中心,像水的波纹逐渐向外扩散。而隐藏在这一结构中的,是‘家国同构’的逻辑思维:家、国、天下的结构是类似的,要治理国家,就得先治理好家庭,家庭治理得好,才有治理好国家的可能——毕竟,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裴氏“文种勿绝”是家国同构思维的产物,它也是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修齐治平”最终目的就是“平天下”,“平天下”就是要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组织和结构模式,即“家国同构”的“以统一的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德风开放的社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和谐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进一步阐述了“家国同构”思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集体、个人”三个层面的一致性。“修齐治平”文化价值观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原本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显示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重拾“家风”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生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赋予历史新意,真正体现家风建设的时代职责,正需要人们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去不断完善自身,同时具有主动实践、影响他人和社会的自觉性。在这方面,标榜于史册的裴氏先贤灿若星河,至今仍熠熠生辉:魏晋时期的裴潜身为宰相,逝世前遗嘱薄葬,丧事从简,后来墓中仅放置瓦器数枚,与当时厚葬之风形成显明对比;南朝裴昭明为官以“清贫自守”受到齐武帝称赞,他树立了一个传统,即“一经传家”;裴邃在萧梁任后军参军,本是后勤官,却主动要求到边疆开垦屯田,使仓廪丰实、军心安定,官兵们为了答谢,赠他千匹丝绢,他婉言谢绝;裴侠任河北郡守,以“清慎奉公,为天下最”被皇上誉为“独立使君”;唐中宗时的宰相裴炎,少时进弘文馆学习,每逢馆学休假,其他生徒都外出玩耍,只有他还在苦读,由于学业长进很快,有人推荐他做官,他以学业不扎实为由拒绝出任,坚持苦学十年之久;裴休是唐宣宗时宰相,他弟兄三人:俦、休、俅同登进士第,裴休在济源别墅学习时整年不出门,白天讲论经籍,晚上研习诗赋,有人给他们送来鹿肉,裴俦、裴俅煮熟后叫裴休同食,裴休怕影响寒窗励志的决心,坚决把鹿肉埋掉,三人都不能吃……裴氏人物“学行自饬、道德高翔、克荷堂构、不坠门风”的事例不胜枚举,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之“魂”,魂系于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根”。足见,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裴氏“文种勿绝”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网站首页_2023    专题    裴氏后裔传承    家规家训_裴氏后裔传承    从“文种勿绝”看裴氏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