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富:黎民前面敬忠义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对关公精神需要重新认识。关公精神首在“忠”,即对团队、组织乃至国家、民族的忠诚。这种忠诚精神,值得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发扬和升华。
关公文化与洛阳
关公,即关羽,山西解县人。黄巾起义前夕,涿郡人刘备自称皇族图谋起事,关羽前往应募。刘备、关羽、张飞破黄巾军于涿郡,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建安五年(200 年),曹操攻陷刘备占领的徐州。刘备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关公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被俘至洛阳。因为曹操为河南(洛阳)尹,这里是他屯军之地。
今瀍河东有一高台,名为勒马听风台,传说是关公勒马听风处。后人在此建有关公庙,塑有关公勒住战马听风之姿的像,今已不复存在。
在洛阳期间,关公礼待两位皇嫂,夜观《春 秋》。后来他以斩颜良解白马之围的壮举,报答曹操对他的恩德,并重新投奔刘备。
建安十三年(208 年),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传说退兵之时,关羽曾义释曹操。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督促关羽从东线起兵攻曹,关羽带兵攻打樊城。这时,早已做好准备的孙权派大军乘虚而入,袭占江陵、南郡。当年腊月,关羽从樊城撤兵迎战,中途,所带士卒基本逃亡,关羽仅带少数步卒败走麦城。孙权使朱然、潘璋断其路,获关羽及其子关平于章乡(今湖北当阳),斩之。孙权杀掉关羽,知道刘备必然寻仇,遂以木匣盛关羽首级,派快马送给在洛阳的曹操。曹操在武
库为关羽设祭堂,即今老城东南隅的妥灵宫,后以王者之礼葬于洛阳之南。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经过扩建形成了今日规模宏伟、古柏森然的关林。关林,前为祠庙,后为墓冢,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关公文化也从洛阳,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传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关公与儒释道三教中国古代流行三大宗教,即儒教、佛教和道教,洛阳曾是三教祖庭所在。三大宗教都把关羽列为本教人物,使关羽成为宗教文化的交会点。
儒教首创于周公,光大于孔子。孔子通过删订历史著作《春秋》,对春秋时期的“乱臣贼子”进行了口诛笔伐,提出“忠”、“义”思想。关公虽然未留下宏言阔论,但他一生看得最多的书是《春秋》,做事处世完全实践了儒家春秋大 义。孔子、孟子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属于言教。关羽虽然不著书立说,但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儒家的思想,这属于身教。
千余年来,儒教徒根据本时代的精神需要,对儒家学说不断作出新的阐释,同时把关羽的形象塑造得越来越高大。对关羽的封谥,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甚至与孔子并驾齐驱,称为“文武二圣”,列入国家祀典。
南朝时,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法 师,利用民间的关公信仰,将关公列入佛教的护法神,促使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这就是后世把关公列入伽蓝菩萨的根据。妥灵宫现存两个殿中,其中一个就是伽蓝菩萨殿。洛阳唐寺门的古唐寺,二殿为关帝殿。伊滨区诸葛村南的观音堂,东偏殿为关帝殿。龙门石窟的馆藏文物有《关羽像》刻石,该刻石为长方体,宽0.55 米,高1.21 米,厚 0.17 米。碑阳横刻篆书“关圣帝君像”五字,其下刻“汉寿亭侯之印”一 方,印下刻关羽着甲、手提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的戎装像一幅。右下方草书一“飞”字,并钤阴文“岳飞之印”四字。其作品完成于明清之际,是香山寺遗物。
宋徽宗信奉道教,封关公为崇宁真君,关公成为道教的神仙。明代嘉靖、万历二位皇帝信奉道教,封关公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天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宋元明清以来,由于三大宗教的共同宣传,关帝信仰已超越了一切宗教和一切神灵。
关公精神首在“忠”
古代,洛阳老城西北隅义勇街北口,有大关帝庙。门前有两座牌楼,第一座牌楼修于金朝,两侧对联是“自古人生谁无死,千秋忠勇君第一”。第二座牌楼修于明朝,两侧对联是“关山千里著勇武,黎民万年敬忠义”。
这些对联,赞扬了关公的忠勇、勇武、忠 义,而忠、信、义、仁、勇、礼,正是关公精神的核心内涵。关公的“忠”,是对汉朝、对国家的忠,具体表现为对所在政治集团即对蜀汉的忠。关公的“信”,几乎无所不在。如与黄忠对战,“黄忠马失前蹄”,便令其“快换马来厮杀”,其信用、坦诚,光彩照人。
关公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仁义”的典范、“一诺千金”的化身。例如义释曹操一节, “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透视出关公的仁义;“张辽骤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反映出关公的情义。
儒家讲仁,北宋大儒程颢认为,“仁”是一种天地万物与我“浑然一体”,“无物我”之分的“大公”精神境界。教人“复天理”“安得天分、不有私心”,达到圣人、仁人的境界。关公的“仁”,就是儒家倡导的“仁”,仅《三国志》中“善待卒伍”四字就凸现出关公的仁爱之心。
关公不但有盖世英雄的勇武,更有义薄云天的仁义。关公已立军令状,能不顾违令被斩 而义释曹操,这大义大勇最令人叹服。
儒家讲“克己复礼”,推崇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三国志》中“侍立终日”四字就点画了关羽“尽礼”之道,“拜书告辞”也表明他礼节有制。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包含着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其中关公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