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高:关公“义”文化理念
王大高,山西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原党委书记
关公文化中的精髓在于义,大义。关于义,有三重境界,一为情义。因感情而萌生的义。比如,夫妻之间的义,兄弟之间的义,父子之间的义。二为忠义。因为共同的追求与目标而造就的义,比如,同事之间,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义。三为仁义。是没有条件的,对天下大众百姓的义。这是最高层次的义,也是我们的国家、社会、人民共同需要的。而这第三种义,便是关公所有的。
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有排他性,唯有对于关公的信仰有最大的包容性、最广泛的受众。就中国来说,儒、道、佛三教中均有关公的重要位置。关公在佛教是伽蓝菩萨,道教被封为翊汉天尊,儒教被尊封为武圣,后来更被历朝皇帝封为帝,被信众尊为神。
关公被儒家推崇为武圣,是因为他特别能战斗。但是纵观历史,仅与关公同时代的孔武有力者就前有吕布,后有赵云赵子龙。但是吕布是三姓家奴,本姓吕,后拜丁原为义父,改姓丁,后来被董卓收买,应是姓董了。从道义与人品上,他便输了关公很多。赵云是很能打,与关羽同时名列蜀汉的“五虎上将”。但是他的人生经历是先弃老板袁绍而走;找的第二个老板公孙瓒又很快发现不满意,又想走,最后才投奔蜀汉,虽然英勇忠厚,不贪美色,又两次救过后主刘禅,但是与赤胆忠心、始终追随刘备的关羽来比,他的人生经历无疑是有缺憾的。
因而,1800多年来,关公由圣而帝而神,赵云却一直是原来的封号,没有走入百姓中间。当然历朝皇帝更不会选他为楷模。
信众对于关公的崇拜,一是有着相当的广泛性。其影响超越了阶级、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二是有着坚实的群众性。关羽生前善待普通人,广行仁义,这一点深受社会下层群众的拥护。对关公的信仰成为他们摆脱苦难、追求幸福的精神寄托。这一点与孔子文化明显不同。三是有着包容性和复合性。人们对他的崇拜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同时又有佛家、道家的思想、理想在其中,给了他更大的吸引力和魅力。四是官方与民间的统一。因为关公崇拜既有封建性的一面,封建王朝设专门机构操持祭祀大礼,又有民间性,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关公的生辰,甚至磨刀日、春节等其他节日上香叩拜,表达虔诚。五是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关公崇拜是鲜明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有着儒家文化特色,同时他的忠义仁勇精神又包含着人类共同的追求。六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关公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历史凝结,更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和谐基础。关公精神是充满生命力与活力的。<BR>美国人类学教授焦大卫曾经说,我尊敬你们的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王大高部长说,之所以认为义是关公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因为根据他的研究总结与梳理,在关公将近二十个封号中,与义相关的就有六个,分别是宋代皇帝敕封的“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王、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代皇帝敕封的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清代皇帝敕封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康熙帝还为其御书“义炳乾坤匾”以赐。
关公文化的崇拜核心是义,缘于关公用他的一生践行并光大了义。他的一生就是从结义到殉义的过程,事事处处体现了“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文化精髓。
他少年时期仗义而诛恶霸。少年关公孔武有力,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传说关羽的故乡河东久旱无雨,盐池一带的水井大多干涸,当地恶霸吕熊竟然填了附近水井,只让未婚女子去自己家中的水井挑水,以强占良家妇女。年仅19岁的关羽义愤难当,只身闯入吕家,手刃恶霸,为民除了害,之后,亡命天涯。运城市常平村关帝家庙内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一通,约略记有此事。
他青年桃园结义,为义而盟。关羽杀了恶霸,逃难江湖,闻说官府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相遇,交谈甚是投机,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三国演义》头一回,标题不说结盟、结拜,而说结义,总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刘关张兴汉,曹操篡汉,且当初曹操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时对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悉数杀戮,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正是背义的宣言,作者抓了一个“义”字,也使全书有了神韵。
他壮年守义而战,温酒斩华雄。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刘备投奔,并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绍赐予末座。关羽、张飞叉手侍立于后。恰好华雄到寨前骂战,几名大将出迎均被华雄斩于马下。关羽请战,并非于己邀功,实为刘备争位。面对强敌,关羽不饮热酒,“酒且温下,某去便来”,“大战华雄,瞬间即胜”。温酒斩华雄实是关羽为刘备争位之义而战的见证。
后来斩袁绍手下大将颜良、诛文丑,一是为打听刘备消息,二是为报曹操的不杀之恩。后来得知刘备确实在绍部后,欲星夜前往,“但恨吾斩绍二将,恐今事变矣”。一个恨字,道出了关羽对刘备的忠心与信义。
秉义而降曹。实为保护皇嫂,以不负刘备之托。刘关张早期立根未稳,不断依附他人,又不断寻机自立,徐州、小沛几收几失。关羽自守下邳,保护着刘备妻小,曹军压境,张辽在关羽失城困窘中来劝降,晓以利害。关羽自知不降必死,但肩负保护刘备妻小重任,弃义而死,似有不义,因此便有降曹一段。但关羽又不同于一般降将,他要降汉不降曹,还要让刘备家小得到奉养,并且一经知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难找第二。
奉义而辞曹。关羽为保全刘备妻小,降曹,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先为曹操诛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但仍感到尚有余恩未报,最后离开曹操时,留下一封书信曰: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去之不易,住之实难。事有先后,当还故主。关羽的“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由此可见一斑。
念义而释曹。赤壁之战,在诸葛亮的精心设计下,终于有了一次捉拿曹操的机会。曹操以言而有信提醒关羽当年立下的“以死答之,乃某之志”的誓言,又引用“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的《春秋》经义来攻心,关羽低首良久不语,最后长叹一声放走了曹操。在立战功与保信义之间,他选择了信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履行信义之言。
尽义而忠。关羽兵败麦城,在性命攸关之际义正词严地回拒了诸葛瑾的劝降,“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身可损而名可垂于竹帛也”,终于为刘备尽义而死。关羽死后,赤兔马绝食数日而亡,在义的天空下写了深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