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锡:新中国伦理学70年发展概略

(作者:王小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我国伦理学70年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有坎坷有辉煌。就其发展总体过程来说,道路曲折,艰难前行,是改革开放给伦理学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使得伦理学学科建设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新中国伦理学学科的曲折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一)伦理学理念乃至伦理学学科的孕育期

我在《中国伦理学60年》的序言中说,“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前三十年伦理学基本被作为‘伪科学’而无法进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殿堂,中国伦理学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中”。不过,有人和人的群体就有伦理道德,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伦理观念也始终或弱或强地展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理论问题也时不时地出现在学者们的思索视野中。

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受到左的和相关偏颇思想影响,人们不宜着力宣讲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思考或研究人的言行和人际关系处置之应该不应该的理念、规范和行为。故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思想以“若隐若现”的方式体现时代精神、充实伦理道德主张,且在影响并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伦理学学科的初创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伦理学的学科建设工作也逐步开始恢复。一是初建学科学术平台: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先后恢复并组建了伦理学教研室,昭示着伦理学有了正式“名分”和立足之地;中国伦理学会和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会刊《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5年改为现刊名《道德与文明》)公开发行,展示着伦理学界有了自己特有的学术领地。二是伦理学学科建设成就也开始凸显:中国人民大学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了两届(1981年和1982年)有80多人参加的全国高校伦理学教师进修班,预示着伦理学学科建设的高潮即将来临;罗国杰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原理教科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982年问世,说明我国有了自己的伦理学理论体系;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在我国最早获得伦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标志着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大致成型,这为伦理学学科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伦理学学科的发展期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给思想解放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伦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在这期间,伦理学学科建设平台不断提升和完善。一是湖南师范大学继中国人民大学之后成为我国第二所具有伦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自此往后,全国包括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内的伦理学专业博士点就已达20多家。二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湖南师范大学的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于2000年和200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是由中国伦理学会委办、湖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专业期刊《伦理学研究》于2002年创刊。四是中国伦理学会先后设置了一批分支学术机构。五是国内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建立了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工程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型伦理学研究机构。以上这些是我国伦理学学科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为推动我国伦理学学科建设事业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础。

在这期间,伦理学理论建设、中外思想史研究和实践应用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在首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项目中就列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观点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后,《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史》重点教材编写也被列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已正式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之中。同时,诸多有关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等先后立项,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学术信息库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伦理学应用也已经凸显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非凡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与此同时,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日渐频繁。除了中国伦理学会的年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的基地分别不定期召开的学术大会外,中国伦理学会各分支机构和区域性、地方性学术会议每年更是接连不断。国际学术会议也不时地举办,其中,定期不定期召开的专题性国际学术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伦理学学科国际化的进程。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界引进并翻译了诸多国外伦理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我国学者的著作也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使得我们在了解世界伦理学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让世界知悉我国伦理学学者的创新思维和学术成果。

总之,70年来,中国伦理学跟随着中国“雄狮”醒来的步伐,也已经屹立于我国乃至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伦理学学术成就

(一)伦理学原理日趋成熟

在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方面,学界承继前30年来虽碎片化呈现但具重要学科知识节点的关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道德的作用、关于道德的起源、关于道德的继承性等相关观点,不断提出了具创新意味的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路和方法,并均以不同视角创造性地阐释和建构了伦理学体系,为伦理学原理的完善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学术和理论元素。

伦理学原理的最早完整展示是罗国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该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伦理学研究对象、伦理思想发展史、道德演变史、道德本质、道德特征、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实践等方面做出了适时精当的阐释,可以说这是我国伦理学原理的开山之作,也标志着我国伦理学已经屹立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林。时至今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伦理学》,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完成了最新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叙述,形成了具时代特征的伦理学理论体系。

在形成今天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学者们力图以新的视角探索和完善相关理论,展示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和具启迪意义的理论思路。

有的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道德作出了独特而深刻的探讨,并在批判式或对比式叙述中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作出了系统的阐释。有的建议并试图从大伦理学视角架构颇具特色的道德理论体系,指出,中国现代伦理学要真正能够肩负起自己极为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首先科学地确定自己应有的价值视域,应当深入到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脉搏之中,应当直面当代中国人所面临的诸多的生活矛盾,并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有的在寻求世界道德共识并作深入考察和深刻阐释的基础上,认为,任何道德共识的理性主义推理证明,都必须落脚于各种不同的社会文明语境和道德文化传统语境,否则,所谓道德共识就只能是一种抽象观念,也只能停留在抽象观念的层面而无以实施。有的试图从人本伦理学、美德伦理学、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等方面创制一种新的伦理学体系,这对我国伦理学理论的发展不失为是一种有启迪意义的探索路径和建构模式。

(二)伦理学分支学科或研究方向发展迅速

随着我国伦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成熟,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理学分支学科或研究方向也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它们以强有力的发展态势支撑着伦理学学科建设之“大厦”。

1.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发展史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早在1991年章海山就撰写出版了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史的我国第一部力作《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该书在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基本方法并深入研读原著的基础上,按照经典作家代表前后不同阶段,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既展示了不同时期伦理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又揭示了前后不同阶段伦理思想的承继关系及发展规律。

继章海山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之后,学界分别研究经典作家和经典著作的相关伦理思想的著作不断涌现,他们均从一定视域和一定角度对经典作家的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概括和阐释,逐步夯实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发展史,使得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发展史的研究的高度、深度不断加强。

2.在中外伦理思想发展史方面形成了中国话语。中外伦理思想发展史的研究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并快速发展的,期间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点。就中国伦理学发展史的研究来看,我国学界许多学者专注于中国传统伦理学史的研究,出版了系列代表性著作。其主要特点:一是注重以伦理学的时代理念考察和“纵”“横”归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史,使关注的人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发展史有一种完整、系统、深刻的感觉;二是注重研讨各历史时期的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而揭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依据和特点;三是注重研讨各历史阶段的伦理思想的承继关系,进而自觉把握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四是注重研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为滋养当代中国伦理精神提供建设性意见。就外国伦理学发展史的研究来看,我国学者以学贯中西的姿态,研究撰写了具中国智慧的外国伦理学史。其主要特点是: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阐释外国伦理学的发展进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律,并力图揭示中外伦理学发展史上的异同;二是认真知晓外国伦理思想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熟悉和理解外国学者的理论视角,客观分析外国各阶段伦理思想和各种伦理思潮,尤其是认真辩证地研究和分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特点和主要观念,把握可以汲取的合理的伦理思想;三是对伦理思想的研究自觉融合中外伦理学理念,为我国伦理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厚实的理论铺垫。

网站首页_2023    专题    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    学者感言    王小锡:新中国伦理学70年发展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