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一、基本概况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于2010年12月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同设置,是学校目前唯一一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地依托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法学、社会学、建筑学、环境科学、管理学等学科,围绕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四个中心”首都功能定位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战略需求,开展建筑文化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推动基地成为北京建筑文化的科学研究平台、建筑设计伦理学与美学方向的人才培养平台、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咨询建议平台、普及建筑文化知识和市民建筑审美教育的科学普及平台。

二、科学研究

  基地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伦理与城市空间哲学、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特色与功能、北京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近年来,基地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5 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 项,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23 项,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项目6 项,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课题4 项,基地自设开放性课题46 项。承担其他项目包括:中国建筑学会科研项目2 项,横向课题10 项。形成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建设目标

  一是以“传承北京建筑文化,凝练北京历史记忆”为特色,主动适应北京市治理“城市病”等重大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求,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将基地建成高水平智库。二是加强建筑文化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凝练“建筑文化与城市哲学”“建筑法学”等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三是加强专题数据库和特色资源包建设,形成高水平的建筑文化数据和信息中心。四是拓展国际学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辐射和带动国家建筑文化领域的相关研究,产出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标志性成果,形成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四、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基地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70人。近三年,先后获批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1 名、青年拔尖人才2 名和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5 名。基地积极推行“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动态管理机制,广泛吸收国内专家学者与国外建筑设计师参与基地建设,在扩大视野、加强交流、增强活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地共培养20名研究生,其中1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开设《城市社会学》《建筑与伦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历史变迁》《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与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澳大利亚城市文化》等通识教育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挥了基地在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中的辐射作用。

五、社会服务

  基地主动适应首都城乡建设的需要,瞄准北京建设行政副中心、治理“大城市病”、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现实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取得较好的系列研究成果。一是积极承担项目,研究古都风貌保护等重大问题适应北京城市治理需求,发挥城市管理智库作用;二是开设网络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建筑文化,助推人文北京建设。

六、合作交流

  基地争取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伦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北京伦理学会等研究力量、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国际建筑设计机构的研究力量相互合作。基地连续6年与中国伦理学会联合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参会人数800余名,出版学术论文集6部。目前,基地学术年会成为国内知名的学术活动品牌。

网站首页_2023    伦理学会会员频道    团体会员    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