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市申报“中华德文化名城”的公示

  德兴,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位于上饶市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101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4个街道、大茅山集团公司、大茅山景区管委会和德兴高新区区(省级),总人口33.7万,1990年12月撤县设市。德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治县历史,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美誉。德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灿烂,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德兴市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湿法炼铜鼻祖张潜诞生在此,进士数量居全国县一级前列,是江西27个全红县之一,具有开放包容精神。


  近年来,德兴市积极开展建设“中华德文化名城”工作,认真组织,上下协力,积极营造氛围,发动广泛群众,受到社会各方支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德兴市正式向中国伦理学会递交申报“中华德文化名城”报告。为确保相关认证考核工作公开公正、务实有序进行,根据学会“中国道德类文化之乡”申报要求及认证程序,现对德兴市申请“中华德文化名城”报告予以公示,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公示时间:2020年10月9日—10月15日

  对公示内容如有异议,可向中国伦理学会反映。

  专用邮箱:zlmishuchu2014@163.com

  联系电话:010-57275293

 


          中国伦理学会

          2020年10月9日

 

 

 

附:江西省德兴市创建“中华德文化名城”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德兴市积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把德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将“德”作为德兴城市“灵魂”,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兴落地、生根、发展、繁荣。在德文化的熏陶下,德兴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实现了德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同步发展,先后荣获了“江西省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江西省卫生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状况优秀县(市、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市)”、“第二届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全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07亿元,财政总收入38.18亿元。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立足厚重底蕴,不断挖掘德文化内涵

 

德兴是一个有着特殊人文历史背景的城市,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德兴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德文化。德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治县历史,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美誉,也是江西27个全红县之一。德兴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而定名,德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丰富灿烂,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一)人文文化闪闪发光。自古以来就人文荟萃,懿德流芳。唐宋以来,德兴政治经济发达,吸引了不少名人骚客慕名而来,留下了一段段历史佳话,蕴育出璀璨的文化。苏轼、苏洵、黄庭坚、佛印、马廷鸾等历史名家都曾在德兴的山山水水留下足迹,写下不朽的诗篇,为德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苏东波送子赴德兴上任时就谆谆教导苏迈要两袖清风,一心为民,为后人敬仰,建景苏堂以怀念伟绩;范仲淹感怀德兴民众因银场开设赋税沉重难以承受而上书朝廷一封奏罢邓公场,德兴人建范公祠感念其恩。这些饱学之士,文坛大家,虽途经短暂,但对德兴文化的影响却极其深远,使德兴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独放异彩。

 

德兴因银而兴,经济的发展带来政治的兴盛,文化的繁荣。历史上有进士417名,涌现出以张潜、舒清、董煟、邓远、汪藻、程端蒙、夏原吉等为代表的优秀人物,积淀出尚德、包容、奉献、创新的“德文化”,培育了一批甘于奉献、善于实干、勇于创新、兼济天下的“德”之典范。董煟根据自己的救荒经验,整理出《救荒活民书》敬献朝廷,宁宗嘉赏,并下诏说:尔忠惟报国,诚在爱民,为南宋第一书!明朝胡靖一生清廉,为官三十余年死后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还是生前好友出钱为他入葬。北宋湿法炼铜鼻祖张潜善于经营,每逢灾荒年便开仓放粮,平抑物价,救济百姓。一代名臣夏原吉临危受命治理吴淞水患,身为治水最高官员他经常布衣徒步,亲临现场检查指导。时值三伏天,酷暑难当,随从要给他打伞,夏原吉坚决不受。他指着泥水里的民工动情说:大家都不怕劳苦,我怎么可以独自一人贪图安逸呢?尚书大人的一番话深深感染了部下和民工,大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水患很快就治理好了。宋朝明士余士隆,筹资兴建了聚远楼,还捐献家财赈济灾民,宋皇帝嘉奖其善行曾两次对其封官,均遭他谢绝;明代张村村民余寿元,集资并出力兴建了寿元桥,方便了行人;邓公为百姓谋利面献身,百姓为纪念他在,集资在银井西边附近建了座祠宇,祠门上写一联:“红炉著迹,白鹿遗踪。”

 

(二)德治文化生生不息。德兴以“德”治家理念早已深植于心,尤以海口董氏家规祖训为代表。董氏家规家训分为《家规十则》和《家训十条》。《家规十条》意在劝诫家族子孙守“礼”行事,对家族子孙在“修身”、“学业”、“习文”、“交游”、“齐家”、“商贾”、“仕宦”、“睦族”、“信仰”、“典祀”等方面进行指导。《家训十条》则注重使家族子孙行为有“法”可依,对“孝悌忠信”、“习业生计”、“婚娶择偶”、“守法奉公”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惩戒措施。董氏家规家训“礼”、“法”齐备,劝诫与惩罚并举,宽严相济,成为家族成员的共同行为准则。其体系完备、宗法明显、礼法严密、意识先进等特点,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家规十条》第一条则要求为人家长者,必须先正己而后正人、正家,“凡非礼法之事一毫不得杂于其心”。第二条:“学业务出于正”。什么是“正业”?“圣经贤传礼乐射御书数,此其正者。”有了这两“正”,便可以做到家训里说的“居官忠良,在家孝顺”了。除此之外,张村乡笪氏、龙头乡山暖水祝氏、李宅宗儒村夏氏、花桥镇渔塘村万氏等家规家训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三)红色文化熠熠生辉。德兴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仅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也是全省27个全红县之一,全市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多达2.4万余人。方志敏、邵式平、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留下许多革命故事。祝炎、张其德、张天松、开国中将饶守坤等土生土长的德兴人成为了德兴的骄傲。新时期德兴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和道德实践,紧扣德文化的根本与核心,让尚德精神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为建设赣浙皖三省交界最具魅力山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替夫还债的全国道德模范陈美丽、半世纪守望烈士英魂的中国好人程樟柱、十余年爱心演绎民族真情的中国好人施国政、父子三代接力照顾智障人的中国好人李火根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不断涌现,为德兴“德文化”的传承续写着新的篇章。


二、构建五大体系,有序推进德文化建设

 

立足德兴丰富的德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德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化、实践养成、传播交流、产业推进“五大”体系。培育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了我市德文化建设进程。

 

(一)构建理论研究体系,注重提升德文化的核心力。加强对德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和阐释,形成了较为
完善的德兴德文化发展理论研究体系。组织专业人士,发掘民间资源,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丰富内涵,构建有德兴特色的德文化体系。编撰《惟德乃兴》、《德兴碑刻》、《文化兴家—德兴家风传略》、《德兴习俗文化》、《德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系列丛书。

 

(二)构建教育教化体系,注重提升德文化的号召力。通过开展德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
校园、进家庭,德文化传承发展教育教化体系实现全覆盖。进行政德文化培训。将德文化融入党校、行政学院等党员干部学习培训课堂,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引导党员干部提高对“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价值的认识,开展了“百姓身边好干部”的评选活动,建设高尚、健康、良好的政治生态。建设“德·红云”智慧党建平台,督促指导全市广大干部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的党员首管、党员义工服务活动,让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政德文化,目前,我市已累计开展各类党员义工服务4261人次,党员首管事项1777次。开展育德文化教育。结合德兴文化资源,将德文化编写进校本教材,编撰出版了《金色德兴》、《古色德兴》、《红色德兴》、《绿色德兴》,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学校教育阶段,让学生了解德兴名称由来和“山川之宝,惟德乃兴”的深刻内涵。加强企德文化建设。开展以培育德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德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涵养企业精神。开展诚信示范企业评选、“重品行、树形象、做榜样”等活动,引导塑造以德立企、诚信经营的企业核心价值,形成企业立德、崇德、行德的氛围。两年来各商会累计开展扶贫助困活动50余次,捐款捐物超过600万元。打造民德文化品牌。村村都建立了自治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倡导孝道、诚信、邻里和睦、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印发了《德兴市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工作方案》,出台了《德兴市最美系列评选活动的实施方案》,投入3亿多元打造了一批德文化教育基地和示范点(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江西矿冶博物馆、德兴革命历史博物馆、德文化主题公园、香屯街道办江村、新营街道办乌石村、大茅山集团池口农垦文化展示馆、绕二镇广财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增强人们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进一步规范社会伦理。

 

(三)构建实践养成体系,注重提升德文化的导向力。把德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成为行动自觉,成为
习惯使然,成为全民共识。树立德文化典范。出台了《德兴市最美系列评选活动的实施方案》,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百姓身边好干部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评选产生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人物。多年来,涌现出陈美丽、程樟柱、饶梅香、黄以芳、余观花、舒英杰等为代表一大批的道德模范和好人。印发《德兴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礼遇帮扶实施办法》,并建设“好人馆”,弘扬好人事迹,展示好人形象。弘扬优秀家规家训。开展“我喜欢的好家风好家训”评选、“践行好家训养成好品行”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建设好家庭的实践热潮。中纪委官网头条专题报道了海口董氏家规家训。强化“讲德堂”建设。德兴讲德堂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将讲师讲义按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精神、传技术、传文化等“六传”分门别类归档整理,并将相关信息通过“讲德堂”微信工作群及融媒体APP等网络平台发布。同时,引导各地挖掘本地人文资源,将德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及家规家训、乡风民约等“乡土教材”搬入讲德堂,为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献才献智。目前,德兴已建立市级示范性讲德堂1间、乡镇街道及市直单位标准化讲德堂145间、村居精准服务讲德堂(含流动讲德堂)135间。志愿队伍实现全覆盖。成立了德兴市志愿服务总队,拥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 8 支,168支志愿服务分队,社会志愿组织3支,其中爱心公益组织荣获全国“四个一百”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了“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树立了党员的良好形象。同时,建立了志愿服务活动章程,实行统一注册登记、星级管理。目前,共有注册志愿服务人员24903人,累计开展服务时间达 417923小时。

(四)构建传播交流体系,注重提升德文化的影响力。采取多种试开展德文化交流传播活动,进一步拓展互联网、社交网络、两微一端等新兴传播渠道,建立“惟德乃兴”公众微信号。在全市主要媒体、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做公益宣传,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格局。积极开展德文化调研,组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讲述德兴故事,创作德文化精品佳作。
(五)构建产业推进体系,注重提升德文化的凝聚力。融合名镇、名乡建设,融合旅游发展,融合招商引资与
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海口村成功列入第五批全国“传统村落”,花桥镇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商贸小镇”,新营、海口镇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去年9月,首届德兴市珠宝文化节开幕,近千名珠宝商人及众多行业巨头从全国各地汇聚德兴,实现各类珠宝总交易额达10亿元,开创了江西省珠宝文化体验式营销的先河。

 

近几年,为了纪念革命先烈、激励后人建设美好家园,修建了一大批革命旧址和革命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旧址、红十军团整编地、革命烈士纪念馆,梧风洞死难烈士纪念碑等先后被列为江西省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革命历史故事为主线,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形成独具魅力的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众多的群众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红色革命历史,宣讲红色文化,进一步传承革命传统,发扬红色精神,感受德文化的熏陶。


三、围绕三项建设,全力打造德文化名城。

 

下一步,我市围绕建设中华德文化名城目标和任务,结合德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广泛宣传,加大建设力度,打造特色和亮点,确保如期实现中华德文化名城的创建。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分层次开展德文化宣传和教育,着力加强政德(党员干部从政之德)、行德(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民德(公民道德)、家德(家庭美德)等各个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在全市上下凝聚建设德文化共识。创造性地在各行业、各家庭组织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加大建设投入。围绕文化及资源优势,德兴市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工程,全力推进金银铜等特色文化产品制造业发展,全速推进中草药种植加工产业园建设,强化文化站点建设。以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标准化为目标,强化保障,分类指导,梯级推进,积极探索公共文化发展之路,着力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新格局,为德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三)加大亮点打造。深入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丰富内涵,研究德兴德文化与当代价值的关系,实施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德文化教育基地和示范点。建立“德文化街”“德文化示范楼门”,开展乡贤评选活动,树立一批“德文化”先进典型。
 

 

网站首页_2023    资讯    最新资讯    德兴市申报“中华德文化名城”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