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闻喜
闻喜县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 “闻喜”,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与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相邻。
闻喜县历史悠久,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内存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闻喜历史上是出人才的地方,见之史册的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仅裴氏一门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正如宋代名相司马光所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闻喜历史上是出人才的地方,见之史册的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仅裴氏一门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正如宋代名相司马光所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郭璞
郭璞(276~324),字景纯,晋时闻喜上郭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文学家,堪舆学鼻祖。
郭璞生于西晋末年,幼年是在故乡闻喜度过的,亲身经历了烽火连年的“八王之乱”。当西晋统治垮台之后,他不愿在异族统治下屈辱苟安,于是离乡逃奔江南。先为宣城太守殷佑参军,后来定居于暨阳(今江苏省江阴市东)。东晋大臣王导器重郭璞,聘他参谋军事。这时,他写了著名的《南郊赋》和《江赋》,得到了晋元帝司马睿的赞赏,由此任他为著作佐郎,后又升任尚书郎。
郭璞看到晋元帝朝政不修,刑狱繁苛,两次上疏请求“大赦天下”;但元帝始终没有采纳,使他非常悲愤。不久因母忧去职。守孝期间被镇守武昌的王敦聘为记事参军。王敦久蓄逆谋,准备夺取东晋政权。渴望祖国统一的郭璞坚决反对。晋太宁二年(324),王敦准备进攻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时,命郭璞占卜。郭璞直接了当地回答:“无成”。王敦又命郭璞卜其寿数。郭璞又答:“明公如起兵进攻建康,必然大祸临头;若安居武昌,寿不可测。”王敦震怒,命郭璞:“再卜筮你还能活多久?”郭璞回答:“命尽今日日中。”王敦立杀郭璞于南岗。时年49岁。
郭璞一生著述丰博,其中为古籍作注的甚多,先后注解过《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水经》、《尔雅》、《三苍》、《方言》等历史名著,计数十万言。《尔雅》是一部古代词典,他钻研18年才动笔作注,注文简明确切,为后世所推崇。还著有《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等,集《尔雅》学之大成。郭璞的诗赋有“东晋之冠”之称。传下来的诗有22首,以《游仙诗》14首为代表作。他还善于写赋,今存者有11篇。其中《巫咸山赋》、《盐池赋》、《流寓赋》、《登百尺楼赋》等4篇描写了晋南大地山川风物和饱受战火洗劫的情景,洋溢着对故乡故土的挚诚热爱。其余7篇大多作于东晋时代,其中以《江赋》气魄宏大,其词甚伟,为世所称。除以上著述外,还有明人所辑《郭弘农集》传于世。今县境汤王山有郭璞书堂,传说为郭璞读书处。
裴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闻喜裴柏人,唐代中兴名相。
裴度以进士及第入仕,20年间官职不高,直至唐元和六年(811),由于宰相裴拍的推荐,才升任员外郎知制诰,后转本司郎中。这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唐皇朝苟且度日,国家统一有名无实。元和七年(812),裴度因安抚归附唐朝的魏州藩镇有功,授中书舍人,迁御史中丞,受到唐宪宗信任和重用。
唐元和九年(813),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举兵叛乱。宪宗发兵讨伐,不能取胜。主和派乘机要求罢兵,而裴度力主平息叛乱。于是,宪宗遂派裴度赴前线宣慰将士,视察用兵形势。裴度归来向宪宗详细剖析了“淮西必可取之状”,宪宗决心讨伐叛逆。唐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早朝,藩镇王承宗、李师道派刺客刺杀裴度。裴度身中3剑,幸得随从舍身相救,得免于难。同日,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朝中文武人人自危,主和派要求罢免裴度以安抚藩镇。面对割据势力的暗杀威胁,裴度平叛的决心毫不动摇,他说:“淮西乃心腹之患,岂能不除!”唐宪宗非常赏识裴度平淮西之决心,遂拜裴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委以用兵大权。元和十二年,淮西之役历时4年不克,国力已感疲弊。在此时裴度以淮西宣慰处置使之职亲临前线督战,临行前向宪宗立了军令状:“贼灭则朝天有日,贼在则归朝无期!”词情慷慨,宪宗为之流泪。裴度到前线后,重用一批智勇双全的将领,奏请免去了不懂军事的监阵宦官,将士们得到鼓舞,战场的形势很快发生变化。十月十一日,裴度采纳李怒的建议,派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生擒了吴元济,一举平息了叛乱,结束了淮西10年割据的局面。割据的藩镇闻风丧胆,纷纷归附朝廷,出现了自肃宗以来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史称“唐室中兴”。
淮西之乱平定后,宪宗贪图享乐,进取志衰。他偏信奸臣谗言,贬裴度为河东节度使。穆宗继位后,裴度遭到宦官魏弘简的排挤;敬宗朝,则受到李逢青、王守澄构陷;文宗继位,裴度又遇到牛增儒、李宗敏的嫉恨。他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虽屡遭诬陷迫害,但他从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藩镇一旦不静,即得启用,“用之则治,舍之则乱”,“以身系国家之安危,时势之轻重者二十年”。晚年隐居洛阳,时常与自居易、刘禹锡吟诗作赋。唐开成二年(837),裴度73岁,带病卧镇北门,三年冬病甚,四年诏赴京师。文宗遣国医诊视,并亲书御札与诗,遣中使到裴度家问病,其诗曰:“注想待元老,识君恨不早,我家柱石衰,忧来学丘涛。”中使及门,裴度已逝世,时年76岁。
中华宰相村
景区位于闻喜县裴柏村,是裴氏家族的发祥地,这里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声名显赫,业绩卓著的名门望族,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实属罕见,裴氏家族秦汉,已延续两千余年,裴氏家族公候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可谓 人才辈出,宛如群星,故有“天下无二裴”,“天下裴氏出裴柏”等说法。
裴氏家族肇自商周,兴起于两汉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衰微于宋、金、元、明、清,绵延共三千余年,一脉相承的裴氏家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历史、科学 等领域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广阔的领域与卓越的成就都无一不表明:裴氏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华宰相村地处晋、陕、豫旅游“金三角”地段,这里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和太风二级公路,皆沿村而过,距西安、洛阳仅二百四十余公里,距 “武圣”、关公故里、“黄河之魂”、壶口瀑布、“华人之根”、洪洞大槐树都不过百里,是山西“根祖文化”和“文明溯源游”的中心区域。
汤王山
汤王山位于中条山麓闻喜县的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古名条山、景山,夏末桀帝无道,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投奔成汤,成汤遂扎寨此山,历经七年的休养生息,操练兵马,于公元前1711年,在此发兵出征伐桀,灭夏建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人为纪念这位明君,便在当年成汤营寨观星台上始建庙于祭祀,改景山为汤王山。
汤王山是商汤文化、晋郭璞勘舆文化的发祥地,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过于尧、舜、禹、汤,而以商汤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古迹景区,全国仅此一家,这里崇山峻岭,青松郁葱,层峦叠峰,奇石林立,属省级自然森林保护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这里现有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位于主峰的汤王庙,始建于商、周、经唐、明、清历代重修扩建,殿堂建筑全为山石精砌而成,古朴坚实别致,虽经千百年风雨苍桑,依然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汤王山是以其独有的商汤文化古迹堪称黄河根祖文化旅游资源之绝品。
闻喜文庙
又名学宫,亦称宣圣庙,是为奉祀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而专设的庙宇。位于闻喜县城 内东北角。始建年代不可考,重建于宋咸平四年(1O01),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倾坏。明弘 治四年(1491)重建。占地面积38亩,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庙。其建筑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庙内存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泽湖
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故乡就在闻喜县境内的董泽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董父豢龙的地方就是此地。现有董父庙遗址、过仙桥旧迹、并蒂莲石碑等。是一个以龙文化为主题集自然、历史、人文、为一体的生态景区。
另外,此地盛产莲菜,夏秋两季80万㎡的白水滩,两岸杨柳成行,十里平湖荷香。龙的故乡就融于莲蓬荷香之中。这里盛产的莲菜,洁白如玉,孔多渣细,脆嫩香甜,营养丰富,食用滋补皆佳。经加工而成的绿色食品“香脆莲”已畅销晋陕豫等省市,甚受用户青睐。董泽湖以其神奇的传说、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