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潜
闻喜裴氏,是中国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等。其故里裴柏村,现在被人们誉为“中国宰相村”。
裴氏人才众多,灿若群星。如果要追根溯源,则第一位在史书上立传的,是曹魏时代的裴潜。他可以称为是名门望族的奠基者。
一、让父亲讨厌的孩子
裴潜字文行,东汉末年生于河东郡闻喜县。
裴家在汉朝,已经算是名门望族。裴潜的父亲裴茂,曾经先后担任过县令、郡守、尚书,因为有战功,被封为列侯。
裴潜的母亲,是裴茂的侧室或者是地位更低的丫头,在家族中很受歧视。
裴潜自己呢,小时候可能缺乏教育,经常闯祸,史书记载他“不修细行”,很让父亲讨厌。
正因为如此,裴潜后来发愤图强,事事争先,终于名扬史册。
二、过人的见识
汉末中原战乱,裴潜带着家人,随着大队的难民,跑到南方的荆州,暂时居住下来。
荆州刺史刘表,是汉末的一位著名人物。他听说裴潜是名门之后,很有才干,就对他非常尊重,待以宾客之礼。
一介难民,能得到刺史的青睐,确实是很幸运很难得了。但裴潜却很冷静,他通过观察,发现刘表徒有虚名,并不是能在乱世有所作为的英雄人物。于是,悄悄地告诉朋友王粲和司马芝:“刘刺史并没有王霸之才,却时时以西伯(周文王)自处。这是很危险的!”
为了避免刘表败亡时牵连自己全家,裴潜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离开荆州的政治中心襄阳,向南迁徙,渡过长江,到长沙郡居住。
不久,曹操的大军进攻荆州,襄阳大乱,官吏百姓死伤无数,裴潜待在长沙,算是躲过了这场浩劫。
三、选择了投奔曹操
曹操占据荆州后,裴潜其实有几种选择。向西,可以投奔四川的刘璋;向东,可以投奔江东的孙权;在荆州本地,还有人称枭雄的刘备和刘表的长子刘琦。其中,孙权和刘备,都是一代英雄,很善于任用贤才。
但裴潜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投奔曹操。因为他的故乡在北方,是曹操的地盘。
曹操用人,有一定的规律。先是放在身边考察,然后是放出去独当一面。最初,任命裴潜为“参丞相军事”,也就是丞相府的军事参谋。过了些时候,又把裴潜放出去当县令,先后换了三个县,再召回来,担任主管仓库的“仓曹属”。
裴潜和刘备认识,但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这让曹操很感兴趣。有一次,曹操就问:“你认为刘备这个人,才略如何?”
裴潜的回答,在史书上很著名,成为后世评价刘备的一条重要依据。裴潜说:“刘备如果待在中原地区,只会作乱而已,不可能好好地治理;如果待在地势险要的边疆地区,也许能够独霸一方,称雄一时。”
曹操听了,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表示。
其实,裴潜的这条评论不足为训,只能算是个外交辞令,圆满地回答了曹操的问题而已。在当时情况下,把刘备说得太好,曹操会生气;说得太不好,又会让曹操看不起。只能斟酌词句,巧妙地表达一下。
笔者认为,裴潜投奔曹操,固然是欣赏曹操的才能,而更重要的原因,应当是为了回归故乡。
四、善于处理民族矛盾的代郡太守
代郡,在今山西省北部。东汉末年,代郡多民族杂居,形势复杂。鲜卑族的一支乌丸部落,长期住在代郡,已经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但仍然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乌丸内部并不团结,三个小部落的首领,各自称为单于,争强斗胜,常有冲突。他们又和少数汉族官吏勾结,把持代郡的政务,抢劫人口财物,骚扰百姓。太守无能,对此束手无策。
曹操知道这个情况后,就罢免了太守,任命裴潜担任新的代郡太守。并且,准备给裴潜派一支部队,借上任之机,剿灭那三个乌丸部落,稳定北方边疆。
裴潜分析局势,认为派兵镇压并不是好办法,他说:“代郡人口众多,能骑马射箭的乌丸精壮骑兵,超过一万,是很难用武力镇压的。单于知道自己得罪了朝廷,一定很警觉。如果带的兵多,单于就会早早防备,阻止太守入境;带的兵少,又对单于形不成威胁。所以,应当用计谋来对付他们,不应当用武力。”
曹操听从了,觉的裴潜既然有此胆略,那就派他单车上任吧。
其实,游牧民族风气质朴,没有太多的奸巧。他们抢劫杀人,就像小孩子闯祸,既管不住自己的狂性,又怕大人的批评。乌丸单于也是如此,把他们逼急了,那一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用怀柔政策,他们又会很高兴,暂时老实一阵子。
裴潜单车上任,不带一兵一卒,这让三个乌丸单于又惊又喜。裴潜使用安抚手段,和和气气地与单于谈话。最后,单于们终于承认错误,脱帽磕头,向太守大人道歉,并把以前抢劫的财物和人口,都归还给汉民。
裴潜一手软一手硬,安抚了乌丸单于之后,就开始追究“汉奸”的责任。代郡有十几位大吏,如郝温、郭端等人,都是和乌丸有勾结行为的,裴潜审查清楚,一律斩首示众。
一时全郡震动,百姓归心。
翦除了内奸之后,裴潜对乌丸人也严格起来,有问题一定追究,毫不客气,逐步地就把乌丸部落收拾得服服贴贴。
裴潜在代郡当了三年太守,曹操身边需要人,又把裴潜召回,担任“丞相理曹掾”。见了面,曹操称赞裴潜在代郡的政绩。裴却毫不自满,反而忧虑地说:“我对咱们汉族百姓,是比较仁慈的;对胡人,却过于严峻了。因为只有严峻一些,才能让他们不生祸端。后任的太守,不了解我的良苦用心,势必会对胡人宽容起来。一宽容,胡人就会闯祸。他们一闯祸,太守又要严肃处理。这样,就很容易激起胡人的变乱来。我现在挺担忧呢!”
曹操一听,很后悔把裴潜调回来。真如裴潜所料,过了几十天,代郡的乌丸人就发生了叛乱,曹操只好派儿子曹彰,带兵去征讨。
五、著名的清官
裴潜一生,官职变动频繁。从代郡回来后,先后做过丞相理曹掾、沛国相、兖州刺史、散骑常侍、典农中郎将、荆州刺史、尚书、河南尹、太尉军师、大司农、尚书令、光禄大夫,爵封清阳亭侯。在各处都有政绩,是曹魏时代很能干的一位官员。人们预期他能干到三公,但人命无常,到正始五年,裴潜就得病去世了,没有做成三公。
史书上称,裴潜学问渊博,容貌高雅,颇受人们的敬重。裴潜最特别的一点,是廉洁奉公,是曹魏时代少有的清官。
裴潜外出做官,从来不带家属,一个人过清苦的生活。做兖州刺史时,曾经置办了一具胡床(类似后世“马扎”的一种坐具),卸任时,他把胡床挂在官府的柱子上,不肯带走。他的妻儿,也过着很清苦的生活。家里人口众多,俸禄不够开销,他妻子就编织藜芘来卖钱。(藜是一种草本植物,俗称灰条菜,编成壁障,就称为藜芘。)他父亲裴茂年纪大了,外出时可以坐一辆小车,而兄弟们外出,就只能步行了。
裴潜临死时有遗嘱,丧事从简,墓中只放一个座位,几件瓦器,如此而已。
正是在这种清廉、俭朴的家庭环境中,裴氏人才辈出。裴潜的儿子裴秀,是晋朝名臣。其他的后人,如裴頠、裴楷等,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