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东安县

  东安县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舜帝南巡驻跸播德之后,历朝历代致力于弘扬德文化,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德文化长河。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析零陵郡观阳县置应阳县,建立东安县。从此,东安县有了文字记载。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民间均有不少德文化传播者,不遗余力地崇德、敬德、守德、积德、播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境内各民族和谐共处,保持着良好的传统风俗和美德,形成了东安人“崇德尚武,包容纳新,朴实诚信,勇于争先”的东安精神。近些年来,东安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创建“中国德文化之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德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蔚然成风。在德文化的熏陶下,东安民风淳朴,社会和谐,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现将东安县创建“中国德文化之乡”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东安县基本情况
  东安县位于湖南西南部,湘江上游。东南及东分别连永州市零陵区和永州市冷水滩区,西南界广西桂林全州县,西靠邵阳市新宁县,北临邵阳市邵阳县与衡阳市祁东县。辖1个经济开发区、17个乡镇、1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国营林场,面积2219.95平方公里,人口63.19万人。东安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境地,西晋(290年)立应阳县,北宋(984年)始置东安县。曾孕育出南宋礼部尚书邓三凤、清太子少保席保田、广东水师提督唐仁廉、近代机械工业"火车头"宾步程、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等数百位历史名人。东安人崇德尚武,东安武术驰名中外,是全国首批命名的"武术之乡"。
  东安山川秀美,生态优良。处南岭山地向湘中丘陵过渡带,为越城岭向零祁盆地过渡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部较平坦。西北部越城岭东侧向东南倾斜,坡陡谷深,山峰险峻: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5座,800-1000米的山峰有154座,500-800米的山峰有200座。西部最高点为湖南名山——舜皇山,海拔1882.4米;东南部最低点为石期市镇沙洲村倒榨埠,海拔仅101米。境内山川交错,河网密布,平原狭小,风光秀丽,景色俱佳。
  东安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0余种,其中锰、锑、白云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储量多、品位高、易开发。全县石灰石分布面积达1327.31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60%。其中30%直接裸露于地表。水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13.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水利资源达7.41万千瓦。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银杏之乡和湖南省柑桔、楠竹、紫皮大蒜基地县。东安发挥资源优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4年,东安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7.2亿元,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46.9亿元,增长12.6%。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6:40.9:35.5转变为23.0:40.1:36.9。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紫皮大蒜、甘蔗、烟叶等。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焊剂、化工、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近几年来,东安城镇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水为脉、以山为屏的山水园林城市,已经崛起成为湘南一颗耀眼的明珠。
  东安文明深远,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这块沃土繁衍生息。上古时,境域为“荒服”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境域属楚南境;秦时,属长沙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境域属零陵郡洮阳县;三国赤壁之战后,境内属蜀零陵郡,蜀章武二年(222)属吴之零陵郡;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析零陵观阳县置应阳县,隶零陵郡;境域始建县,即东安县前身。《水经注》:应阳县“盖即应水东安县为名也”;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应阳县改应阳男国。南朝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应阳改男国为子国。陈后主至德四年(586),应阳改为公国,仍属零陵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应阳县并处零陵县;唐昭宗光化元年(898),马殷取永州,在原应阳境内立东安场。五代时,境域属楚永州零陵县地;宋太宗雍熙元年(984),析零陵县地,升东安场置东安县,属永州零陵郡。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永州零陵郡为永州路,县属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永州府;清康熙三年(1664),隶属湖南省衡永郴道永州府;民国3年(1914),属衡阳道;民国29年(1940)至县境解放,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49年10月,属永州专区(后改零陵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属衡阳专署。1962年12月,属零陵地区;1968年属零陵地区(后改永州市)至今。
  东安文化灿烂,底蕴深厚。由于古老的楚文化和舜帝南巡驻跸,东安人文和自然景观众多,现有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森林公园1处。其中,广利桥(国保单位)、舜石桥、沉香寺、广利桥、独成桥、文塔系“民德”重点基地,舜皇山、吴公塔、唐生智故居系“官德”重点基地。舜皇山,高接苍穹,峰峦叠翠,云遮雾绕,有如仙境。史籍记载为舜帝南巡驻跸之地。山上建有天宁寺、盘古庙、龙王庙、舜帝庙、白云庵等寺庙,名胜古迹众多。舜皇岩,天造地下迷宫,岩洞深幽曲折,千回百转。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璀璨夺目,景象万千。紫溪,曾是武侯诸葛屯兵之处,诸葛岭壁垒之迹犹存;孔明点将台,高踞雄视,千里神驰,纶巾羽扇,英气犹在。清乾隆时建的广利桥,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构之严密、奇巧,在古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桥亭飞檐斗拱,宏伟壮观,远望桥亭,宛如古老宫殿耸峙于碧波荡漾的东溪江上。吴公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屹立于紫水河畔玉色悬崖边,远观对岸象鼻山和唐帽山峰峦起伏,形若二龙戏水;登临塔顶,极目远眺,古城雄姿,尽收眼底;俯视滔滔江水,江心帆影,历历在目。树德山庄,为唐生智故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群布局雄阔,气宇轩昂,造型古雅,蔚为壮观。
  东安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建县以来,自宋代累官至礼部尚书、曾奉敕修撰《宋礼仪制》、《大金天德录》的邓三凤开始,东安先后出现了席宝田、雷铸寰、宾步程、文光普、唐仁廉,唐生智、王茂斌、王钟瀚、周广洽、席宏卓、唐远永等古代和近代名人数百人,群星闪烁,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福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东安的德文化的发扬光大尽职尽责。


  二、东安德文化历史底蕴及传承
  (一)舜帝南巡驻跸,孕育德文化基因。东安是舜帝南巡驻跸之地。《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书》说“德自舜明”。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始祖。他在东安播德,教化当地百姓,留下许多传说故事。舜帝孝感动天、卧冰得鱼、破竹获笋、替母代荆、舔目复明等故事在东安家喻户晓,而且东安还流传着《舜和后母》、《尧皇选贤》、《舜皇斗寿佛》、《舜皇偷雨》、《舜帝与东安“十宝”》等不少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初期,东安阳江源口建立了规模宏大的舜帝大庙。每年古八月十二日是舜帝诞生之日,湘桂边区的民众都要到舜帝大庙举行隆重的祭舜活动。一直沿袭至解放初期,演变成现代的赶庙会。祭舜活动从八月初一日开始,到八月二十日结束。初一日到初九日为准备阶段,由值班直(直,相当于现代的自然村)会首召集八直会首议事,分配各直会首祭舜活动的具体任务和准备工作,会首们要沐浴洁身、虔诚相待;初十日由主祭直组织庞大的队伍隆重地到舜帝大庙将舜皇菩萨请到主祭直庙堂,虔心供奉,顶礼膜拜;十二日,八直会首杀猪宰羊,大礼参拜舜帝菩萨,接着各直信士、民众还愿、表演历史故事,弘扬历史精神;十三日凌晨,隆重地将舜帝菩萨送到舜帝大庙,然后开展商贸活动,直到二十日结束。这是一次最集中的舜文化宣传教育。东安还有不少地名与舜帝有关,舜皇山、舜  皇大庙、舜皇岩、御陛源、天宁寺、敦伦第均为历史的遗踪,传承着舜德文化。走进舜皇山,就走进了德文化的摇篮。
  (二)名胜古迹留存,彰显“官德”“民德”传承。东安留存下来的名胜古迹众多,可以从官德和民德两个方面来看它们的血脉相承。官德方面,主要是修路、架桥、造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东安修筑的古驿道、架设的古桥梁很多。北关路从老县城紫溪一起连接到邵阳五峰铺,全用青石板或者卵石砌成,蜿蜒五、六百里,至今还遗址留存。东安俗话说,“宝庆的牌坊东安的塔”之说,就是说东安的宝塔,造得非常有名,有些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几百年来,依然矗立在村前或者河边。譬如紫溪的吴公塔。它建于乾隆庚午(1750)年5月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光绪《东安县志》载:“知县吴德润与荆道乾先后造浮屠”。吴德润主持建造,取名为“回龙塔”,希望开启一方文运,未建成而被调走,新任县令荆道乾进行重建,花了三年才建成,但荆道乾并没有将其命名为“荆公塔”而名“吴公塔”,这种政绩观是部分现代人那一做到的。民德方面,目前已存下来的古迹主要有凉亭、石桥。据《东安县志》记载,境内的凉亭最早修建于明初,盛行于明、清,到民国甚至解放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善心人士凉亭情结未解,依然节衣缩食修建供人歇肩的凉亭。截止1988年县内尚存40处凉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广利桥,是文氏兄弟二人为了方便行人通过紫水河而修建的,“广济行人,万民称便”。石期市镇独成桥,是跨在石期河上连接两岸方面行人,行善积德的大桥,为唐十万独自修建。沉香寺也是民间修建的东安禅德文化基地,这里香火缭绕,香客往来不绝,重建全是民间捐献建设,劝人悟道,向德而进。这些促进了东安人的淳朴厚道、守礼诚信,彰显了官德和民德的传承。
  (三)民间习俗,凸显崇德社会风尚。在东安民间流传着不少风俗习惯,均为德的传承与规范。四月八吃乌饭的传统、孝子潭的故事、“十大碗”的传统、插草标的习俗、六月六尝新节的习俗、东安鸡的来源,均有深厚的德文化历史渊源。譬如四月八吃乌饭的习俗,来源于东安民间传说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目连的母亲因故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出于对母亲的孝敬,目连给母亲送饭。每次送给母亲的白米饭,都被看守地狱的恶鬼抢去吃了,母亲经常挨饿。为了不让母亲饿肚子,目连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发现一种汁液发乌的树叶,清香生津,提神开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饭,虽然颜色发黑,却十分可口,所以目连煮成乌饭,送往狱中。恶鬼见饭乌黑,不敢吃,只好给目连的母亲吃。从此,目连的母亲就不再饿肚子了。目连为使母亲摆脱地狱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炼,终于感动了佛祖,使母亲得以复活。目连终于和母亲重新团聚。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目连救母的孝心所感动,便在目连第一次为母送饭的农历四月初八煮乌饭吃,并把乌饭叫做“孝饭”。四月初八也是牛王的生日。牛辛苦了一春,也该轻闲享受一番了。这一天,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还要煮一些谷子和菜叶来喂牛;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更不能打牛,如果打了牛,人们认为,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利;午间家家都要举行敬牛仪式,全家坐在摆满酒席的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喂牛吃乌饭,大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这项民间风俗,不仅劝人孝,还劝人感恩。又如赛龙舟祭河神的习俗。东安赛龙舟与别的地方赛龙舟的区别,首先要祭河神。先要在赛龙舟的河段祭祀河神,由队伍中最有名望的长者携三牲、摆香案,在河边焚香祭拜。参加祭祀的参赛队员排成数列长队三叩首、行注目礼,与长者一道祈求河神允许大家叨扰几日,竞渡结束后保证恢复河面的清洁与安宁。祭祀结束后才开始龙舟竞渡。这不仅是对力量的规范,也是对环境的敬畏和保护。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保护和对自然的爱。
  (四)历史名人、厚德家风,让德文化发扬光大。名人和家风分别是德文化看得见和看不见但感觉到的载体。累官至礼部尚书、曾奉敕修撰《宋礼仪制》、《大金天德录》的邓三凤,家风纯清,子孙绵延,如今的石瑞村邓氏大家属,人才辈出。国民革命军一级陆军上将、提出“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唐生智。其故居“树德山庄”处处体现家风的传承。树德山庄匾额上的“德”字少一横,不是一时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唐生智自认为功德修为尚有欠缺,离圆满境界还差那么一点,故少写一横。中堂上面悬挂一块匾额,上书“祖德流芳”四字,表达了对祖德荫庇的感激与缅怀之情。堂联“忠孝节廉绳其祖武;农桑诗礼贻厥孙谋”,点明了唐家发迹的历史,因为上辈忠孝节廉,希望后人农桑诗礼,进一步光大源远流长的中国德文化。正面墙壁当中书一“福”字,下面是祭祀祖先的神龛,其上悬挂一块横匾,上书“鹬追来孝”四个大字。其意为“复收旧德,以追前勋”或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来孝,指孝于祖先。文光普、宾步程、雷铸寰等历史名人的家风及事迹,深得民众敬仰,在族谱中均有记载,成为宗族引导教育子女崇德修德的典范,具有独具特色的地域德文化。在东安民间的族谱里,还有不少家风值得称道,一代一代地将德文化传承下来,让东安人民有了崇德尚武的特色。


  三、东安近些年来德文化建设成果及创新发展情况
  早在2012年中共东安县委换届之后,便及时提出了建设中国德文化之乡的初步意见。2013年,中共东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德文化之乡”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开始了从挖掘、规划、建设、宣传等开展德文化建设工作。2014—2015年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坚持“思想要有高度、工作要有力度、行动要有速度”的要求,狠抓了各项创建工作落实。成效明显。
  (一)广泛征求意见,完善创建工作实施方案。2014年3月4日县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东安县打造“中国德文化之乡”实施方案(送审稿)》后,领导小组按照县委常委会议审议的意见,进一步修改了实施方案。同时,与县内外文化知名人士联系,征求他们就实施方案及具体创建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实施方案,载体建设内容充实到17项,其中核心载体建设6项,重点工作明确了29项,基本上涵盖了德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2014年3月,县委办、政府办下发了《东安县创建“百岁健康县”工作方案》,作为德文化建设中首德——孝,开始启动德文化建设,2015年,制定了《东安县全面深化“中国德文化之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全县开展“美德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确定了2015年德文化建设的25项重点工作,并细化分解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重点是抓好以“诚、和、孝、善”为重点的“美德工程”的组织实施,着力开展“最美家庭”等“十大评选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拟在年内召开的中国东安德文化研讨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坚持以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建设,以“官德”带“民德”,以“民德”促“官德”,全面建设“中国德文化之乡”。
  (二)多次召开会议,推动创建工作逐步推进。2014年3月20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文高平组织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副组长和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细化分解了创建工作任务,明确了29项具体工作和相关的责任县级领导、责任单位,并要求各相关责任单位依照实施方案拿出本单位具体的工作举措,并狠抓落实。会后各单位层层召开会议狠抓工作落实。年终召开了一次总结推进会,对创建工作卓有成效的进行了表彰,4个单位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的了工作经验。2015年5月14日,召开了全县“中国德文化之乡”建设工作会议,根据省市德文化专家考察调研意见和县委主要领导在省市德文化专家调研座谈会上的指示精神,结合《东安县全面深化“中国德文化之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在全县开展“美德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的主要工作任务,对今年前阶段的德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下阶段的德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认真听取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下阶段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要求各成员单位认真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和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以及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抓好相应工作落实,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办公室及时进行工作调度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对各成员单位的职责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促进工作全面发展。
  (三)坚持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硬件载体。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突出建好“一核心、六基地”。“一核心”即把县城作为一个综合载体,特别是将位于紫水河沙洲国家湿地公园内的聚德湿地文化公园作为德文化的核心载体进行建设。紫水河两岸建设十里德文化长廊,县城北石林公园建设当代德文化碑林。“六基地”,即分别建好舜皇山、树德山庄、沉香寺和江东武校及水岭冷山村、新老吴公塔、新老广利桥等舜德、树德、禅德、武德、官德、民德等六大德文化宣教基地。2014年4月15日,领导小组特别就省农水勘察设计总院拿出的聚德沙洲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拿出的方案总体来说比较好,定位比较科学,但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领导小组就“三片”统筹(沙洲上和下三片)、突出重点、注重保护、充分考虑防洪泄洪、增加德文化内涵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设计方抓紧修改完善方案,2015年4月底又进行了第二轮报告,基本确定公园的规划布局、景点建设项目、植物的配置以及竖向设计等。
  与此同时,各项硬件载体建设有序推进。一是紫水国家湿地公园河道进行了清障,清除了有碍观瞻的网箱、构筑物和人工鱼池。县委召开多次常委会听取情况汇报。县人大常委会2013年1月启动《紫水河保护管理办法》修订程序,3月组织人大代表集中视察,4月启动特定问题调查程序,开展紫水河流域保护管理专题询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组建专项整治联合执法队,对在紫水河流域非法采砂采矿、挖筑鱼塘、修建建筑物、搭建娱乐设施和网箱养鱼开展集中整治,出动联合执法人员1300余人次,捣毁非法采矿工棚46个、柴油机30台、电动机40台、选矿摇床12张,切剪电线水管1万余米,遣散非法采矿民工200多人;捣毁紫水河道上砂码头5处、采砂船只全部停船靠岸封锁;清除养鱼网箱176口,回填鱼塘4处,清理占用河道养鸭2家、拆除非法修建筑物20处、拆除非法搭建娱乐设施1处。紫水河流域的非法采矿、采砂及相关非法行为得到了坚决而有效的遏制,紫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恢复了昔日的碧水蓝天。二是高标准建设十里德文化长廊。一方面在十里德文化长廊内投入4000万元修建了新吴公塔、新广利桥、博爱广场、武林广场和沿江风光带,给市民提供了休闲的去处,建成了传递德文化知识的平台。另一方面,投入300多万元进一步修缮广利桥、吴公塔、唐生智故居,让古老的德文化基地焕发了新的生机。目前,广利桥和树德山庄修缮基本结束。三是进一步打造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2014年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投入资金200万元,基本修通了生态酒店到舜皇山主峰的游步道。2015年又投入资金200万元改造了阿巴达漂流设施和舜皇山老山界景区门楼及游路。此外,沉香寺的禅房建设完成主体工程,外墙装修正在进行中。
  (四)广泛开展活动,促进德文化深入。全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狠抓了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县政协出版《东安德孝故事》,吸取舜德精髓,搜集民间素材,汇集古今典范,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提升全县人民的道德修养。县文明委、县委宣传部下发了专门文件,部署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开展“道德讲堂”活动。所有单位都设立了道德讲堂,党政一把手带头讲课。如今走进每一个单位,都有德文化宣传标语,都有道德讲堂活动内容。宣传部门还在县新闻网站开辟了“打造中国德文化之乡”专栏,在红网手机报连载德训经典,弘扬中国传统德文化。县电视台广泛播放各类德文化新闻,宣传孝亲敬老“美德工程”模范人物,定期以字幕形式宣传德文化,开办“德文化讲坛”,宣讲东安德文化。县文广新局组织编排、演出德文化内容节目数十场次,观众达数万人次。县委组织部为了提高干部队伍的“官德”和执行了,花百余万元组织副科以上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到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进行提高执行力培训。县体育局2014年7月承办了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全国各地89个队102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我县荣获5块金牌,有力弘扬了东安“武德”。县民政局全面完成了地名标识工作,明确了崇德广场、尚武广场位置,标出了生智路、树德路、吴公路等含有德文化痕迹的线路。县纪委、监察局拿出方案,2014年7月开始对白牙市等5个单位开展了党政正职、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述职述德工作。县住建局对聚德沙洲湿地公园建设请湖南农水勘探设计总院拿出了高标准的设计规划,正在深入做施工设计,即将开工建设。县林业局狠抓东安紫水国家级湿地公园创建以全省排名第一的位置申报到国家林业局,并获得通过,目前正在狠抓项目建设。舜皇山管理局对盘古寺及附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修缮,增加舜德文化宣传栏,并结合创国家4A级景区和打造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工作,对舜德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正在准备设置生态科普知识和舜德文化宣传标识标牌。对园内旅游从业人员进行舜德文化知识培训,丰富旅游舜德文化内涵。2014年在园内举办了东安县美食节大赛,展示东安德文化。2015年开展了“中国舜皇山传奇趣事”征文活动,拟编辑出版《中国舜皇山传奇趣事》一书。县教育局就乡土文化常识、社会习俗常识和道德修养常识等三个内容编写中小学生德育乡土教材《我的东安•我的家》(上、中、下3册),现已初步编写完成。县商务局、旅游局对石林公园进行包装和推介,将该项目在沪洽周上进行重点推介并完成了意向签约仪式。县旅游局开展“美丽乡村”评选活动,将美德作为重要条件,共评选出20个美丽乡村。县妇联、团县委、总工会等群团组织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和“十佳好媳妇”、德孝故事评选以及“学习雷锋精神、争当雷锋传人”等活动。县文联广邀知名人士,积极创作“万德书”,目前已征集不同字体的“德”字近100个。县作家协会组织人员创作和编辑《德在东安》一书,年内可结集出版。
  (五)认真开展督查,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督查落实“两手抓”工作思路。一方面,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专家调研,确定了两个专家组分别负责挖掘东安的官德和民德文化。突出舜皇山、唐生智故居、吴公塔为基地的“官德”文化,与湖南科技学院合作,聘请徐仪民、刘范弟、翟满桂、张京华等为“官德文化”研究专家,负责“官德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突出以广利桥、沉香寺、独成桥为基地的“民德”文化,与湖南科技学院合作,聘请杨金砖、蔡自新、张泽槐等为“民德文化”专家,负责“民德文化”的研究整理。另一方面,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7月份以来牵头组织就实施方案明确的29项具体创建工作开展全面督查,表扬好的,督促差的,促进工作全面发展。同时,要求各成员单位认真按照县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和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以及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抓好相应工作落实。2015年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专门督查组定期开展督查。
  (六)积极向上争取,上下联动落实创建任务。领导小组和各成员单位积极向上、向外争取和联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发力,齐心协力谋划和落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文高平多次与市、省和国家有关单位及知名人士联系沟通,争取重视和支持,特便是向中国伦理学会汇报,得到了中国伦理学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积极邀请国家、省、市的德文化专家到我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指导,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的努力方向。领导小组副组长、县委宣传部长欧阳冬子组织宣传部门向省、市宣传部门申报文化创建项目,争取支持。其他县级领导也结合分管工作和自身优势,积极向国家、省、市有关机构衔接汇报,创建工作得到了国家、省、市德文化专家学者和有关组织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四、东安未来德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东安县德文化中长期建设规划。以“官德”、“民德”建设为重点,按照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建立各部门各乡镇协作创新、面向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机制。制定《东安县“中国德文化之乡”建设实施意见》,力争2020年全面落实实施意见,2050年将东安打造成德文化硬件设施一流、软件建设领先的“中国德文化之乡”。
  (二)坚持深度融合发展,推进软硬件建设上新水平。始终坚持“软、硬”两手抓。软件建设抓挖掘,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德文化的底蕴,积极举办中国东安德文化研讨会,大兴树德、厚德、崇德、聚德、弘德、明德之风。硬件建设抓融合,突出县城聚德沙洲湿地公园、十里的文化长廊和石林德文化碑林建设,提别是推进“中国德文化之乡”建设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深度融合。紫水国家湿地公园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广利桥、吴公塔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还有舜文化、汉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深入挖掘德文化内涵,积极推进德文化“一核心、六基地”建设。要以德文化为“里”,以湿地公园和城市基础设施为“表”,表里结合,相互映衬,真正使文化和县城建设深度融合起来发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建设最接地气的德文化之乡。坚持每年开展一次“美德工程”10大评选活动,每5年召开一次德文化研讨活动,邀请知名专家来东安指导。组织道德模范巡回演讲。持续开展东安德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活动。
  (四)大力培育先进典型,着力推介一批德文化先进单位、示范乡镇和模范人物。对通过“美德工程”建设活动评选出来的先进单位、十佳美德模范,进行表彰,公布美德红榜,汇编历年来东安道德模范事迹。
  (五)完善宣传教育平台,形成浓厚的德文化宣传氛围。一是完善媒体传播网络平台。利用县内的《县委通讯》、《东安政报》、《东安人大》、《东安政协》、东安新闻网、红网东安信息平台、东安手机报,开设“德在东安”栏目,刊播各类道德名言、故事,解说道德文化的传统内涵与时代精神,组织新闻工作者到基层采访,报道各类德文化先进人物事迹。二是完善德文化公益广告平台。创作设置一批孝亲敬老、勤廉节俭、诚实守信等主题鲜明、创意新颖,生动感人的户外公益广告。三是建立典型示范引领平台。
  (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德文化建设持续健康长效发展。制定鼓励弘扬德文化之乡建设政策,对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要在贷款、就业、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德、修德、树德、守德、行德的良好氛围。
  (七)加强组织领导,为德文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中国德文化之乡”的组织领导,抽调精兵强将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为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加大对德文化之乡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到德文化硬件建设中来;县财政至少拿出1000万元用于软件建设,为建设工作提供财力保障。

网站首页_2023    专题    文化之乡    文化之乡展示    湖南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