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申报“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公示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毗邻广西,是广东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著名侨乡。信宜古属百越之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置信义县,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76年)信义县改为信宜县,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为信宜市。全市总面积3080.5平方公里,辖19个镇(街道)、400个村(社区),总人口144.69万人。信宜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飘色文化、南玉文化、李花文化、杨筠松风水文化、木偶文化远近闻名,“玉雕工艺”、“竹编工艺”、“信宜飘色”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竹编之乡”、“水电之乡”、“山地鸡王国”等美称,曾获得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量百强县(市)、中国三华李产业龙头县(市)、全国首批绿化达标山区县(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等称号,近年来还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南玉之都”等称号。
  信宜素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在良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以“慈爱、孝亲、为善、有信”为核心的慈孝文化。近年来,信宜大力弘扬悠久深厚的慈孝文化传统,严格按照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评定标准,积极开展创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工作,社会氛围浓郁,群众积极参与,取得较好成绩。
  信宜市日前正式向中国伦理学会递交申报“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工作报告。为了确保相关认证考核工作公正、公开、有序,依照学会“中国道德类文化之乡”申报要求及认证程序,现对信宜市申办“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工作报告予以公示,并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公示时间:2016年7月28日-8月3日。
 
  对公示内容如有异议,可向中国伦理学会反映情况。
 
  邮箱:zlmishuchu2014@163.com
 
  电话:010-66707367
 
                         中国伦理学会
                         2016年7月28日


附件:
广东省信宜市创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工作汇报
  
  信宜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千百年来保持着“崇德向善、爱老敬老、仁爱互助、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涌现出许多慈孝人物,孝养、孝敬、慈爱风气兴盛,慈孝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信宜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慈孝文化”,坚持把创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力弘扬“慈爱、孝亲、为善、有信”为核心的慈孝文化,形成了情意浓浓、爱心涌动、孝行如潮、善曲高歌的生动局面;慈孝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乐善好施、慈爱苍生、以孝立身蔚然成风。在慈孝风气的熏陶下,信宜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现将信宜市创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慈孝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巍巍云开山脉下,三江之源(黄华江、鉴江、南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信宜儿女。千百年来,信宜保持着母慈子孝的淳朴民风,涌现了许多孝子(女),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慈孝民间文化,积淀了孝养、敬亲、立身等丰富多彩的慈孝文化内涵。
  慈孝文化,源远流长。根据记载,信宜涌现出诸多被历代广为传诵的慈父(母)、孝子(女)典型,这些慈孝典型都以文献和民间故事流传于世,为信宜地域文化增添精彩的一页。心系民间疾苦、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唐僖宗朝国师杨筠松,唐代窦州(今信宜镇隆镇)人,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被世人尊称为“救贫”先生,也称为“杨救贫”。为歌颂其功德,每年杨筠松诞辰这天,国内外的堪舆学者和慈善人士齐聚杨筠松故乡(信宜镇隆镇)举行活动进行纪念;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宁、促进民族团结中尽显忠义的明末清初武德将军杨国威(1613—1683年),明朝西宁县定康都白龙堡(今广东信宜合水镇)人,他抗敌入侵、锄暴扶弱,兴修水利、垦荒造田,兴学设医、济世救民,为稳定社会治安,发展农业生产立了功劳,深得民众拥戴。为表彰杨国威忠义,府、州、县分别赠予其“志切军需”、“泷水干城”、“世德作求”匾额,民间多地建有杨国威生祠祀奉纪念其恩德;功成名就、身居高位、却不忘“孝”责的清代“兄弟进士”李宜相、李宜昌(信宜镇隆镇人),敬孝乡邻,将年老身残的父母和叔父接到京城照顾尽孝。李宜相任知县期间,慷慨解囊,兴办义学,深受太守看重,更受昭化县、宜宾县士民爱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病逝,宜宾和昭化两县士民数千人设灵堂祭奠,均立李宜相德政碑纪念;民国著名将领、孙中山的忠诚卫士林树巍,同盟会会员、孙中山侍卫长陆志云(信宜镇隆镇人),1922年在陈炯明叛变时挺身掩护孙中山成功脱险,忠贞义烈的革命气节令人敬仰;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林砺儒(信宜北界镇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是我国全人格教育理念提出者,首先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行者。他既是我国全人格教育理念的先行者,也是培养“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奠基人;怀乡镇平花村保存完好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高氏、吴氏、邱氏宗祠和朱砂镇的“余锡三武显公祠”等有关“二十孝”教育慈孝的壁画和“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我爱子孙之心,即父母爱我之心”等警世名言至今尚可赏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扬古颂今,传递孝道。近年来,信宜市委、市政府积极传承和弘扬慈孝文化,倡导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精神,涌现大批慈孝典型人物,成为广东省“慈孝之星、慈善使者”的高产区。至今,全市被评为“茂名道德模范”5人,“茂名好人”7人,“广东好人”3人,“广东百名慈母”2人,“广东最美家庭”4户,“中国好人”3人。“伟大孝女”梁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五保老人,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朱业灿、谭雪武、梁章新等3人荣获“2012年茂名好人”称号;何承财荣获“2013年茂名好人”称号;韦瑶忠荣获2010年“茂名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2013年“茂名好人”称号;茂湛地区人体器官捐献第一人、“最美的医生”梁金英,忍受丧夫之痛,将丈夫(陈裕军)的遗体器官无偿捐献给他人,荣获2013年“茂名好人”称号;自强不息尽孝爱的李灿琳同学荣获2014年“茂名道德模范”、“广东好人”、“广东十大孝女”和“中国好人”称号;杨雄云、林汉升、赖桂莲、林建辉等4人荣获“广东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信宜红十字志愿服务总队荣获“广东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冼丽超、杨献舜等家庭荣获2014年“广东百户最美家庭”称号;刘婵荣获2014年“广东百名慈母”称号,梁梅珍、张永兰等被评为2014年“广东百名贤妻”;黎富炎老师荣获2015年“广东好人”和“中国好人”称号;赖燕珍荣获2015年“茂名好人”、“广东好人”和2016年“中国好人”称号;朱成梅家庭被评为2015年“广东百户最美家庭”;李光家庭2016年被评为“广东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尤其是百岁(104岁)老母亲李国英不离不弃照顾中风后遗症儿子(86岁)及眼疾身残儿媳,诠释了为人慈母的伟大母亲形象,感动了南粤大地,荣获“2013年影响力年度人物”奖,2014年再度荣获“广东百名慈母”称号。
  “百善孝为先,行孝教为本”。信宜的慈孝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带动“好人社会”的建设,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氛围。杰出乡贤、香港丽柏集团主席刘军先生,事父母至孝,以父亲之名在家乡修建公路——仕昆大道、以母亲之名在家乡建造了绍秀小学、绍秀体育馆、绍秀图书馆。他牢记父母教诲,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的慈孝公益事业,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交通、敬老、扶困、体育、卫生、红十字等领域的建设累计捐资捐物超过5000万元;马来西亚开国元勋李孝式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大力捐资支持兴办信宜华侨中学,并亲笔书题“华侨中学”校名;马来西亚南顺集团原董事总经理、马来西亚高州总会原会长甘尚武博士,先后为信宜中学、信宜华侨中学、信宜水口中学、水口双山小学等学校捐资兴建教学楼、教室、图书馆等教育设施,并于1995年建立了甘尚武奖学基金会,香港同胞李韶博士、李梅以菁博士及林顺忠先生被甘老先生的爱乡情怀感动,从1996年开始,也相继加入了奖学基金会,共同设立甘李林奖学金。


  二、大力开展创建活动,市民慈孝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围绕创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活动,通过“家庭慈孝文化倡导工程、全市慈孝文化普及建设工程、社会慈孝文化倡导工程”三大工程,深入全面开展“慈孝文化”宣传,引导家庭、社会讲慈孝文化,培养良好的慈孝社会新风尚,市民慈孝文化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一)挖掘慈孝文化,提升慈孝文化内涵
  一是着力开发信宜丰厚的慈孝文化积淀和善德教育的富矿资源,通过举办“慈孝大讲堂”、“慈孝文化建设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市政协、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作家协会、教师等专家学者,集中对信宜慈孝文化保护开发进行探讨研究去伪存真挖掘以孝亲敬老、淳朴民风为代表的慈孝文化资源,提高本土慈孝文化影响力。
  二是组织19个镇(街道)主管宣传工作的领导和村(社区)干部及群众代表400多人次到东莞、广西北流等地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博取百家之长,提升我市慈孝文化内涵。
  三是结合信宜人宗族传统慈孝文化氛围浓厚,充分利用各村居的新春茶话会、乡贤座谈会和各姓氏的清明、重阳祭祖等活动,大力宣扬“小孝持家,大孝至善”的理念,弘扬孝亲敬老文化氛围。
  (二)弘扬倡导新慈孝观,慈孝理念内化于心
  一是讲好慈孝课。在市广播电台开设“孝道之声”专题栏目,每周2期,播放古今“慈孝”人物的感人故事,让群众的慈孝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
  二是制好慈孝片。制作慈孝文化电视专题片,把《弟子规》、《论语》等制成形象通俗的教学解说视频和本市慈孝创建活动视频,每天在市电视台滚动播放。
  三是编好慈孝书。把中国慈孝的典型人物、信宜慈孝的感人事迹汇集编成《孝行玉都》手册和慈孝宣传单等各类宣传刊物,印制宣传资料10万份,免费向市民发放。
  四是搭好慈孝新媒体平台。收集全市开展慈孝活动情况并编制成新闻短信,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Q群发送到群众手机,单条信息阅读量高达6万次,营造了宣传“慈孝在身边”大氛围,使市民群众及时了解慈孝活动,乐于接受慈孝文化的熏陶。
  五是造好慈孝浓厚氛围。在市区主要活动场所、中心公园、旅游景区、街道公路主干道两旁设立宣传专栏195个、悬挂宣传标语400多条,在全市19个镇(街道)文化广场、400个村(社区)办公楼等地制作展出新二十四孝图、慈孝创建墙体画。
  六是办好慈孝主题文艺活动。组织市文联以及下属的文学协会、书法协会、音乐戏曲协会、摄影协会、民间艺术协会等团体集中采编乡风文明、慈孝信宜方面的鲜活事例,进行艺术化加工,在此基础上,推出一大批信宜特色的慈孝文艺作品。大力开展书画作品展览、慈孝文化表演、送戏下乡、送慈孝电影下乡等活动,使慈孝理念深入人心。
  (三)以点带面、典型感召,慈孝精神蔚然成风
  一是创建“慈孝门堂”。将慈孝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开展每镇(街道)评一个慈孝名村,在全市掀起村村宣传慈孝、争创慈孝名村,家家争创慈孝家庭的活动高潮,引发各村(社区)开展族谱慈孝文化宣传、楹联慈孝文化创作展示、建设“慈孝文化墙”等活动,第一批推选出水口镇赤坎村、镇隆镇八坊村、池洞镇大坡村(侨爱新村)等19个具有地域和家族慈孝文化特色的村(社区)进行命名挂牌,树立了慈孝榜样,增强了慈孝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
  二是以“温暖夕阳”为主题,开展孝老敬老活动。1.论孝。以村小组为单位开展“新旧二十四孝”学习对照会。要求大家以新二十四孝为参考,对照自身找差距、比不足,孝敬父母。2.评孝。组织开展“十大慈孝家庭”、“十大孝星”、“十佳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对十年如一日照顾因重病无法自理的双亲,为父母、工作尽孝忠而影响婚事直到38岁才结婚的信宜国税北界分局协管员陈誉升等30名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引导家庭成员学习敬老典型,提高家庭成员责任意识。3.尽孝。通过开展常回家看看“为父母晒被子、洗衣服、买新衣”,“陪父母吃吃饭、聊聊天”,“陪老人出趟门”,“为老人做一次体检”等系列活动,引导子女做一个感恩图报、尊重父母、孝敬长辈的人。4.帮孝。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驻点联系群众等活动,建立起“帮老义工队”等志愿者组织,关心关爱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每到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市委、市政府都举行各种敬老慰问、长寿宴、团拜活动,领导带头、全民参与到各镇(街道)敬老院、老人家中送温暖、陪老人说说话、为老人添新衣等。5.助孝。市民政局设立慈孝基金,并带动推广村(社区)设立慈孝基金,每年发放120多万元救助金对困难老人进行救助;市财政优先保障“慈孝信宜”建设的各项资金,加大老年事业和未成年人事业的资金投入。投资4200万元,升级改造建设两间养老护理中心和一间儿童福利院;投资1.1亿元,改造和建设了22间敬老院,安置了4800名老人,使老人们老有所养。
  三是以“关爱朝阳”为主题,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倡导孝敬长辈、感恩社会、奉献爱心为主要内容,将慈孝创建融入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慈孝育人”工程,构筑全方位、立体式的慈孝教育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氛围中养成宽仁慈爱、孝亲敬老、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1.在全市各学校设立善爱文化教育和感恩教育基地。开展德孝教育、开办国学课堂、建慈孝文化园地,朗诵解读《弟子规》、《孝经》等经典和举办“慈孝感恩诵读比赛”等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参与慈孝文化活动的积极性。2014年举办的《信宜市“南玉杯”我的孝德观》演讲比赛,参赛人员达2千多人,比赛场次达300多场(次),群众广泛参与、观众争相收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5年举办了信宜市慈孝文化征文比赛,参与人员达3万多人,参赛作品3万多件,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了优秀的慈孝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结合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以“自立感恩”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恩信、“我为父母做件事”等慈孝感恩活动,促进未成年人从小养成慈孝习惯;举办“弘扬慈孝•感恩真情”书画比赛等慈孝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尊师重道的孝心,校园形成了崇尚慈孝的良好局面。3.开展“关爱儿童•弘扬慈孝”互帮互助活动。组织志愿者对全市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予以帮助,为留守儿童爱心义演达300场;设立助学金,对优秀学生和贫困儿童进行资助。
  四是搭建慈爱志愿服务平台,力推慈爱孝行全面开花。积极探索民间力量参与慈孝创建,充分发挥本土企业家、地方乡贤、在外人士等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创建慈孝信宜、和谐幸福信宜。全市设立市级志愿服务孵化中心和100个爱心志愿服务队,构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志愿义工服务网络,发展注册志愿者义工1万余名,成立了“见义勇为慈善基金”、“困难帮扶基金”、“广东省首个县‘小儿疝气’病救助基金”和50多个“奖教助学基金”。截至2015年,全市“奖教助学基金”共募捐慈善资金达8500多万,奖励师生1.5万多名,帮助学生1.3万多名,受到广东省政府赞赏,并将信宜开展“奖教助学基金”的经验列入省“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向全省推广;今年我市遭受两百年一遇的“5.20”特大洪灾,5000多名志愿参与救灾行动,还广泛发动乡贤、市民捐资捐物赈灾,十天时间就发动捐款(物)达600多万元,有力地支持复产重建工作;全市积极开展“病患救治行动”,为贫困家庭患者提供了救助资金2000多万元解决医药费用;“光明行动”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6789例,减免费用达1000多万元;“救心行动”为500多名先天性心脏病、风心病贫困患者提供了免费检查,成功为182名患者施行心脏手术;“微笑行动”使150名唇腭裂贫困儿童获得美丽笑脸;“脑中风救治行动”,成立了茂名市首家“奇星博爱中风康复(华佗再造)基金”救助定点医院,为500多名贫困患者免费送医送药;“小天使基金”为20多名白血病患儿及时送上救助金。


  三、慈孝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设立慈孝基金。设立信宜市慈善基金会慈孝专项基金,扶持和保障“慈孝志愿服务活动”,在传统节日走访、慰问百岁老人和家庭困难人员等,奖励帮助和扶持优秀、困难学生。
  (二)落实完善慈孝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签订家庭赡养协议,把慈孝协议履行情况作为集体福利享受、评优评先、入党及党员评议和村级干部竞选的重要依据,确保做到一户不孝、人人督之。
  (三)加快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加快、加大对现有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种老年服务设施,营造乐老、康老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慈孝信宜”长效机制。以“七个强化”逐步完善慈孝文化长效机制,全力推进慈孝文化有阵地、有组织、有活动、有特色。一是强化组织机制,促进慈孝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强化对慈孝文化活动的常态化推进。二是强化扶持机制,建立健全老年群体帮扶机制,夯实慈孝文化活动的基础化平台。三是强化活动机制,丰富慈孝文化活动的群众性载体。四是强化表彰机制,树立慈孝文化活动的标杆型人物。每年举办评定一次慈孝先进典型,延伸慈孝传承空间,营造人人争做慈孝模范的良好环境。五是强化品牌机制,打造慈孝文化活动的特色队伍。发挥义工协会及各单位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慈孝文化活动中的基础作用,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打造特色化服务队伍;建立慈孝宣传文艺队和敬老爱幼倡导队,弘扬慈孝文化,倡导慈孝风气。六是强化宣传机制,营造慈孝文化活动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慈孝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古代孝子典故、现实生活中的慈孝典型。七是强化监测评估机制,确保监测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准确、全面反映规划的实施情况,为我市慈孝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网站首页_2023    专题    文化之乡    公示公告    信宜市申报“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