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精神家园 展望中国伦理学未来发展的现代之路

—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姜晶花 北京科技大学

 

人类精神是在文化的浸润中实现其生成与超越的。从轴心时代开始,人类便在各自确立的最高的、又具有独特意蕴的伦理精神向度中生存发展。随着社会的现代演进,人类文明在碰撞和交融中完成各自的使命,且孕育出人类共同体面对不确定性事件中积极坚守的道德主张。中国伦理学在40年的社会发展中始终以温情、公义、理性、关怀的价值理念守护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家园,一批批学者前赴后继为民族伦理共同体奠基筑石。40年前新中国伦理学事业奠基人李奇、周原冰、周辅成、罗国杰、刘启林等百位学者在无锡发起成立以“学术”关怀社会的首届中国伦理学会,40年后,即2020年12月4日-6日近四百位全国伦理学人重温故地无锡,再谈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在全球疫情持续施虐,中国有序抗疫的特殊时期,中国伦理学人以人性智慧直面民族未来道德发展的现代之路。

 

未来与现代,是中国伦理学事业四十年后面对新时代国家治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基点,学者们把握道德的先验性与经验性在以下方面各抒己见:

 

社会伦理发展必须立足现代性立场。

 

中国作为全球化浪潮中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异质多元的社会里,维系其道德的传统纽带在道德分化中受到了强力冲击,如何在复杂化的情境中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曹刚教授提出,社会是个道德共同体,在分化中必须巩固现代社会开放性、多维性和包容性的道德共识。正视社会普遍竞争与共同利益,在市场经济的共享中确立竞争的道德边界。同时,社会更是情感共同体,在工具理性、规则理性和新的交往方式的陌生人社会中,情感纽带脆弱,必须以待人友善、组织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慈善组织、制度化来化解冲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李建华教授针对当下网络空间中的隐私权、谣言、色情、怨恨、知识产权等产生的诚信问题(网络欺诈多发、网络谣言盛行、侵犯个人隐私以及网络黑客泛滥),以及网络现实中伦理道德方面的最薄弱(至今无《互联网伦理道德法案》)的现状,提出网络治理中的自我伦理重构,立足“从‘我’的伦理到‘我们’的伦理”、“从自我伦理的断裂到自我伦理的连接”、“从个体简单伦理判断到复杂性的伦理”、“从个体固化的伦理到创新再生的伦理”的道德主张。

 

由此,学者们围绕现代性与社会伦理建构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义务劳动、科技伦理、乡村经济伦理、劳动哲学的道德起源、青年恩格斯经济伦理思想、重大疫情社会记忆和个体记忆伦理建构、疫情中女性主义关怀、现代城市文明中的公民道德、民族传统仪式的现代转换、现代公共领域的公私利益、疫情中人文关怀的心理援助、慈善组织的道德建设,等等。

 

道德实践落实考验新时代中国智慧。

 

中华民族文明发展道路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到二0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现代性转向的重要目标,如何在不忽视伦理思维和伦理理念中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渊源关系上的连续性、批判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南京师范大学王小锡教授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指引下,从五大维度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治理,即:“民主集中、聚力筑梦的制度伦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伦理”;“德法并治的社会治理伦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伦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伦理”。新时代中国之治的伦理意蕴并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之治的伦理功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关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作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与“美好生活”和“好的社会”的实现程度相结合,指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道德的依托,据此应厘清国家治理效能与道德的关系,即,一是良善制度是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基础和保障;二是对劣质制度要保持道德冷静;三是对国家治理在“泥泞前行”中的挑战要具有道德勇气。

 

学者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国家治理的伦理探讨与中国实践,涉及突发公共危机、贫困治理、党的治理、乡村治理、德法共治、效率公平观、非政府组织民意表达功能、人民主体性、生态治理、《吕氏春秋》循道治国、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政伦理失范、政党制度伦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根因、伦理学教材体系、社会公德治理、疫情防控中公共健康伦理与医学人文、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疫情防控中网络治理、新冠疫情下生态伦理与东西方文化差异、应用伦理中价值逻辑与路径生成,等等。

 

精神家园的道德守护确保人类的未来指向。

 

人类在面向未来进程中始终面对不确定性,如何安顿心灵,追求积极有意义的人生?这是人类文明必须回应的终极话题,“新冠疫情”(covid-19-pandemia)考验着人类的良知,如何让道德守护心灵的家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借鉴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伦理资源,指出:应深刻理解我们身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洞悉启蒙哲学内在的问题,并以整个“现代性”所遭遇到的危机与问题为立足点,他通过借鉴英法德已然建构出的哲学高度,反思疫情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并用黑格尔关于如何消除“恶的无限性”之思考,开启了当前思想的可能性,以“定在”规定性之价值守护人本。同时,提出建构精神—伦理—生命有机体的伦理共同体,守住伦理精神,守住伦理共同体中人的人格与尊严。

 

对此,学者们立足未来伦理思想在时间中的持续展开讨论,包括道德义务与道德评价、道德共识、空间正义、理想信念范式、知识传递与认知非正义、爱的实践与企业家精神、友善价值观、世界历史与自由人联合体、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儒家伦理、马克思道德哲学、美好生活的基本元素、他者伦理与责任主体、理解平凡生活、公民伦理与德福关系、愤怒的道德地位、道德记忆、脆弱性之重要、德性与道德评价、道德自由、中国传统伦理人性善与心性体系、西方伦理体系中健康自由幸福关怀正义观、立德树人之美善价值,等等。

 

展望未来,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如是说:中国伦理学“卓荦春秋四十年”,如今“初心入静,且待新春换旧篇”。未来中国伦理学人将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伦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高中国伦理学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在中华文化伦理共同体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为我们在世的美好建构现代性的伦理秩序,以便我们不仅能够生存,更能道德的存在,使得人们自信地追求最好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本次大会以“伦理学与国家治理”为主题,设主题报告会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基础理论”“疫情防控伦理”“应用伦理”“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立德树人”等专题论坛,大会举行唐凯麟伦理学奖颁奖仪式和向学界前辈致敬鲜花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给中国伦理学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发来贺信。

网站首页_2023    资讯    最新资讯    守护精神家园 展望中国伦理学未来发展的现代之路